试 谈 新 时 期 师 德 内 涵
                     
(本文已有人“定购”,请不要下载再次使用!)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优良的师德,如“当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为人师表,教学相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德古来有之,不同的时代对师德有不同的要求,现代师德是对古代师德的继承和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对师德赋予了新的内涵。

    一:乐教勤业,献身教育

    教师的职业有苦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乐教勤业,教师才能积极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任务,以育人为乐。才能自觉的强化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献身教育是一种精神境界,教师必须有无私的奉献精神。教师不仅仅在奉献,在燃烧,而且同样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教师最大的乐趣就是照亮别人,而充实了自己,正是这种成就感,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教师不辞辛苦的为教育献身的精神。

  二:热爱学生,教书育人

    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不歧视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广泛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育学生感情的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实践证明,教师热爱学生会带来师生关系的和谐,心理相融,情感相通,乐于相互交往,易于相互沟通,伴随着这种气氛,各种教育影响就会涓涓细流进入学生心田。各种教育因此就会发生作用,这是有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奥妙所在。在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当是理智的,而不是盲目的。近来一些社会舆论批评一些教师是“制造自卑者”的教师,教师因爱而过分的苛刻的要求学生,什么都要求做的完美,达不到就严格批评、训斥、甚至各种形式的惩罚,这是苛刻的爱。这种情况表面看似“爱之深,”所表示出来的“恨之切”的行为常常有可能带来对学生身心的摧残和伤害。这种所谓“恨铁不成钢”的行为虽然可能“出于好心”但其本身已失去了道德意义和教育意义。所以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简单粗暴做法对待每一个学生、歧视学生,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位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教书育人是教师神圣的使命,书之所教,只重记诵识读,推演形式,搬弄文词,不引领书中为人做事之道,不引领行天立地做人之能力,之品行,就难以培养出有益之人,教书不育人,犹如只种地不收获,空于田间管理,作为教师要始终明确教书和育人,育人是目的,是根本,教书只是工作形式,是达到育人的经常花的手段。

  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示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的感召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师要严己律己,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以身作则之言行给学生之楷模之影响,青少年具有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师生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塑造和被塑造的关系,要求学生文明修身,自己就要谈吐文雅;要求学生衣着朴素大方,自己就要端庄整洁;要求学生说实话,自己就要表里不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理塑人、导之一行,以行正人。

  四:更新观念,努力创新师德的新发展

    传统意义的传道,受业,解惑是教师职责,今天的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着变化从“传道者”变为知识的引路人;从“解惑者”转向发现问题的启发人,从“授夜者”转为解决问题的参与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重分数而不注重能力,学生成为分数的奴隶,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让学生从分数奴隶转为学习的主人,要从“教”为出发点变为以学生“学”为出发点。教为学服务,教不是统治学生,代替学生学,而是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学,课堂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用武之地: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取知识训练能力发展智力以及思想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的场所。教师应是教练员,不是运动员,要让学生去学习、去实践。

  五:终身学习,不断进取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每个人都会面临落伍的危险,在科学和技术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的背景下,如果不经常学习,人的知识结构很快落后于实践要求。所以,时代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学习的观念,确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的终身学习的观念,紧跟当代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