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正气 为人师表
 
                                 (本文已有人“定购”
以作研究,请不要下载再次使用!)

    教师主要职责是育人,育人者必须具有育人的素质和本领,概括来说是必须具有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师德、师智和师能。古人言:德是才之帅,才是德之资。德才兼备,德是统帅,是首要的。
 
  教师要有崇高的理想。教师要教育学生有理想,必须自己有理想;教师要教育学生有道德,必须自己有道德;教师要教给学生宽厚的知识,必须自己有宽厚的知识。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加强自身修养,做到“学教、能教、善教”。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了不起的人物,若能始终保持这种高度,学生就会对你产生信任感。现今是一个知识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一不留神就会被时代所淘汰,更何况“学海无崖”,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形象,首先就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去年我第一次担任高三文科班语文教师时,就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高三教学对教师要求很高,如果教师能各学科“融会贯通”,那么一定会有助于自身的教学。因此,在这一年中我不断对自己加压,通过加强学习来打好扎实的基本功,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尽我所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但是光有知识,不讲究方式、方法也是不行的。特别是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如果仍旧一味地按照原来的教法不变是行不通的,还应该注意研究、创新。扎实的知识基础,再辅以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学需求。

  教师要敬业。教师必须热爱本职工作,有崇高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是培养不出热爱学习的学生的。四年前,我怀着一腔热情踏上了教师岗位,但随后在工作中碰壁、受挫,热情渐渐消去,我开始动摇;教师清贫的生活,以及和同一届毕业同学间的“贫富差距”,更使我彷徨、犹豫。可是,当我走进教室,看见学生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听到一声声动听的“老师好”,又不由得精神一振;特别是当我的学生在本校、本区获奖的时候,更让我觉得无比的自豪。由此,我体会到了身上所承受的重担,意识到了教师工作的崇高,当第一届学生纷纷跨入高等学府的时候,我坚定了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为祖国育才、为人民造福是“做个好老师”的出发点和终极处,是教师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至高点。一个家庭一个孩子,几十个家庭几十个孩子,担子压在教师肩头该有多重。为此,我们不能把教师事业当作挣钱糊口的行当,不能在工作中有半点懈怠和敷衍,而应当把它看作是甘愿为之付诸一生的事业,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教育学生、感化学生。 

  教师更应尊重理解学生。教师是培育人、塑造人的“灵魂工程师”,因此必须对学生充满深厚的情感和关爱,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帮助他们、指导他们。教师应该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是学生的大朋友、指导者、引路人;“好老师”应该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立足本学科,既传授知识,又教会做人,点点滴滴,潜移默化。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特定的背景,都有与众不同的兴趣、特长。教师要尊重学生自身的选择,使之萌发内在的责任感,真正清楚学习是他自己个人的事情,这样他们才有可能不断地反省自我、修正自我、完善自我。
 
  在教学过程中,更应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不是绝对的权威,而是和学生平等的交流者,是学生的合作者,课堂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出平等性和民主性。在我的语文课上,我积极倡导学生畅谈自己的观点、主张和看法,评价时也不完全以教参或我个人的看法作为衡量标准,以至有时师生之间还会“争论不休”。在这种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师生之间更便于交流,教师也能更充分地挖掘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自由的空间内得到焕发,实践能力得到加强。早在一千年前,韩愈在《师说》中就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先进师生观。其实只要教师教育得法,学生 完全可以超越老师。此时,对于教师来说,更应摆正位置,尽力引导并帮助学生培养自我发展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把学生的进步、成功看作是教师的光荣。

    教师的师德垂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任何说教都无法取代的作用。学生上学,学知识,更学做人。在学校学习阶段,对孩子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老师,“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言行举止、兴趣习惯和对事物的好恶等,都无时无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在孩子面前,教师是一个榜样,是一本书,是一幅画,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道德风范是影响孩子最重要的力量。因此,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更应“吾日三省吾身”,自勉自励,尽心于自己热爱的事业。这是一种内在的积极态度,是责任感和驱动力。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些,才能以自身的人格去影响学生,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
 
  江泽民同志十分注重师德建设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把师德建设放在了非常突出的地位。作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更应认真学习,深刻理解江泽民同志关于师德建设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把师德建设作为核心,大力弘扬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师德风范,激发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全社会树立起新世纪人民教师的崇高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