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科学网——>新课标科学教学资源下载基地
生活科学社会         
生活科学社会
[ 作者:佚名 | 转贴自:本站原创 | 点击数:805 | 更新时间:2005/11/14 | 文章录入:走走走走走 ]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课题:生活        科学        社会

 

一、课前准备:

在汽车加油站有一条醒目的标语“严禁用塑料桶装运汽油”。请你说出这条标语的道理。

分析:

关键词:塑料桶、汽油

隐含条件:摩擦起电、塑料是绝缘体、汽油是易燃物

理论联系实际:汽油是易燃物质,当用塑料桶装运汽油时,在运输过程中不断与桶壁摩擦而使塑料桶带电,且塑料是绝缘体,不能将电荷导走,从而使电荷积累,当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放电的火花会引燃汽油,所以加油站提醒人们不要用塑料桶装支汽油。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展示一些自然科学在日常生活、国民经济建设和高科技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有意地参与到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中去。

2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要一定要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的见理和理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以达到激发学习兴趣,启迪思维的作用。

3  通过对探究过程与成果的肯定,使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之学习产生一种乐观向上的学习情绪。

三、教学重点:

审题    挖掘题目是的隐含条件    理论联系实际

四、教学难点:

            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理论联系实际

五、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在前面这个事例中,大家可以深刻的体会到在生活中处处隐含着科学道理。

问:大家相不想知道更多的生产生活中的道理?(想)

下面我就邀请大家一起“走近科学”看看科学与我们有多近好吗?(好)

这就是我们所要学习的“生活        科学        社会

(二)教学过程:

快中考了同学们现在学习是不是很紧张,我想有很多同学等中考完了暑假里一定会出去旅游,放松一下。祖国的山河壮丽,我想到“天涯海角”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位于海南岛。当然去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下那里的天气。

1    海南岛夏日的天气非常奇妙:烈日当空时,导致地表温度急剧上升,人们感到酷热难耐;傍晚前后,常会有一场不小的阵雨,下雨时及雨停后的一段时间里,人们感到空气湿热;但一阵风过后,大地和空气便清凉了,人们也感觉凉爽了。请你根据你所学的物理知识,指出其中包含的至少两种物理现象和原理。

说明:这段文字给我们描述了海南岛夏日的天气,记得要带伞。

结合问题,讨论一下:(回答)肯定

分析:

关键词:(1)烈日、地表温度上升、人热;(2)下了阵雨、湿热

3)一阵风后、清凉

理论联系实际:(1)热传递使大地热能增大,温度升高,人体感到酷热。

2)下雨时,雨水与大地发生热传递,使水温度升高,加快了水的蒸发,热传递使空气温度升高,同时空气中湿度增大,影响人体汗液蒸发,人感到湿热。

3)刮风加快了水的蒸发,蒸发吸热,温度降低,使空气温度降低,也加快了人体皮肤表面的汗液蒸发,蒸发吸热,具有制冷作用,人感到凉爽。

分析过程:

找出关键词     挖掘其中的隐含条件         理论知识

 


                                  联系整合          解决问题

事实上我们经常接触到类似的情境问题,它主要可以分为四大类:

1、自然情境题:

主要是侧重于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与思考,关键要理清自然现象与自然科学理论知识的联系。例1即是这种类型。

练习1       冬天的天气很冷,为了使身体能够暖和些,有的同学不停地跑、跳或跺脚;有的同学却到太阳底下晒太阳。请你说说这两种做法的依据是什么?有什么区别?

讨论与分析:关键词:跑、跳、跺脚          晒太阳          暖和

隐含条件:做功                热传递         人的热能增加

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跑、跳与跺脚是通过做功来改变自己的热能;而晒太阳是通过热传递来改变自己的热能。 区别是:前者是能的转化,后者是能的转移。

(总结与衔接)人是自然的,也是社会的。所以我们也要关心社会,关注社会上的一些现象与事物,能明辨是非,这也要有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即下面所要讲的第二类情境问题。

2、社会情境题:

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必须关心社会问题,在这一类问题中,必须注重自然知识与社会环境的联系。要挖掘隐含条件,善于联想。

2:阅读以下具体事例:    

①法轮功组织者李洪志说:他发功能使铁发生化学变化生成金。

1986年,王洪成在辽宁宣布;经过多年的研究制成了一种催化剂,在水中加入少量该催化剂就能使水发生化学变化:使氧原子变成碳原子,使水变成汽油(含C8H16等多种成份)。有报纸这样报道和评价此事:从此将解决全世界的能源问题,这是中国第五大发明。

1)请判断以上两个事例,其中错误的是(填序号)         

错误之处是由于有关人士缺乏这样一个基本的化学概念:           

                                 

2)以氢气与氧气反就生成水为例,运用原子分子论说明化学反应产生新物质的过程并没有新生新的原子:                              

                                                             

                                                             

3)请从宏观角度阐述生成物与反应之间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讨论与分析:

关键词:①铁、化学变化、金   ②水、化学变化、油(C8H16

隐含条件:元素种类、质量守恒定律

理论联系实际: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个数与种类都没有发生变化。

答:(1)①②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3)在一定条件下,氢分子中的两个氢原子;氧分子中的两个氧原

子相互分离。而每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水分子,

大量的水分子聚集成水。

4)相同之处:所含元素的种类完全相同;

     不同之处:物质性质不同。

(总结与衔接)为什么社会上有那么多的人会被“法轮功”、伪科学所蒙骗?(答)因为他们不懂科学,或者不能将所学的科学道理用于实际中。其实要拆穿他们不是很容易吗。所以在社会生活中,是如此,那么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会不会接触到类似的情况呢?

(三)生产生活类情境题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与科学有着密切联系的现象,本类题目注重运用自然科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升华所学的知识。

3、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1)煤是一种常用的化石燃料,家庭用煤经过了从"煤球""蜂窝煤"的变化,以前人们把煤粉加工成略大于乒乓球的球体,后来人们把煤粉加工成圆柱体,并在圆柱体上打上一些孔(如图)。

请你分析这种变化的优点是:

                                                                                         

 

2)煤在燃烧时会产生许多污染物,为了减少煤燃烧时对环境的污染,可设法把煤转化成清洁的燃料。将水蒸气通过炽热的煤层可制得较洁净的水煤气(主要成分是COH2),请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煤气厂常在家用水煤气中特意掺入少量难闻的气味的气体,其目的是     

                                         

讨论与分析:

关键点:(1)图形比较、实心与中空

隐含条件:燃烧要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接触面越大,燃烧越充分

理论联系实际:使煤与空气接触面积增大,燃烧更加充分。

2)关键词:煤、水蒸气、炽热、COH2

隐含条件:反应物、反应条件、生成物

理论联系实际:

讨论:(答)

(总结与衔接)大家从这里可以发现,在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的细微之处,只要我们经心地去观察,就会发现许多科学道理,其实有些是很常见很简单的,关键是我们有没有去寻根究底。

既然科学已悄悄的走到了我们身边,我们也就该主动的走近科学。

是吗?这就是第四类情境题

 

4、科技类情境问题

它将现代科学技术与我们已学的科学知识适度的、紧密的结合起来,按照要求,解释现象。在此类情境中,要考虑科学技术的应用环境,抓信主要问题,避免生搬硬套,胡乱联系。

 

4、《少年百科知识报》报道:将交流电经过升压整流后充入电容器中储存起来,通过控制开关,在水中瞬间放电,就会形成爆炸。爆炸中心的压力高达103105个大气压(1个标准大气压=1.01105帕),形成强大的冲击波和每秒100米的高速水流。据测算,这种脉冲的功率最大可达100万千瓦。这个过程被称为“水电爆炸”。

结合平时生活经验和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交流电的频率是        赫,周期是        ,每秒电流方向改变         次。

2)爆炸中心的压力大约可支持                           米高的水柱。

3)以上信息表述存在一个错误,它是               

4)“水电爆炸”实质上是            能转化为          能。

5)如果某水电站装机容量与该瞬时脉冲最大功率相当,则该水电站一昼夜可发电     度。

讨论与分析:

(1)     属于我们课本上的识记性知识。(50;0.02;100)

(2)      结合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ρgh 水柱;大气压;(104—106

(3)      压力与压强

(4)      放电、  高速水流              (电能到机械能)

(5)      100万千瓦; W=Pt              2.4107

 

总结:在本题中,我们看到科技并不神秘,也不是远离我们,只要我们有意的去关注它,结合我们所学的知识,它其实就在那灯火阑珊处。是我们可望也是可及的。

总之,在这种情境题中,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审题,找关键词,开动脑子找出理论依据,然后联系实际。它并不是拦路虎,而是我们攀上科学高峰的踮脚石。

 

练习:(付)

   

欢迎大家上传原创资料,每上传一份试卷(有答案)可得至少660点~990点(或以上)的点数(1:6~1:9),其它文章每份可得330~550左右的点数,若不会上传,请发至邮箱:sweid@163.com(并写上您在“自由交流区”中的用户名,以便加点)。

   
   
郑重声明:本站提供的教学交流平台,其所有资料均由广大教师或网友上传的,而非工作人员从它处网站收集而来。请不愿将自己作品共享的老师自己做好版权维护工作,防止自己作品落入他人之手,如发生版权纠纷,在能够认定该作品版权的情况下,本站将会积极配合版权维护工作,希望大家的支持。
 

上一篇文章:《青春期性健康》拓展教学案例
下一篇文章:《光的色散》教学反思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编辑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富阳市新登镇中学2014届九…[720]
 2014年第一次模拟试卷(到第…[691]
 2013年下半年初中科学九年…[619]
 乌牛中学九年级第一次月考…[618]
 七年级上科学提高训练1-5相…[678]
 
 2014杭州中考复习会议化学…[818]
 2014杭州中考复习会议生物…[613]
 2014杭州中考复习暨名师展…[650]
 2013年春季浙教版初中科学…[2099]
 2012年秋季浙教版初中科学…[2259]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