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生活 关注新科技
谭建华
联系生活实际、联系社会时事、联系科技信息等方面的问题的相关题型,是近几年来中考的热点和焦点。同学们却常常因为生活阅历浅、不关心时事政治、不了解科技前沿的有关信息,致使遇到此类问题后,缩手无策。下面略举几例以供参考。
例题1:与温度有关的问题
1、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完工后,库区气温冬季要比原来高2℃,夏季比原来低2℃。这是什么原因?
解析:因为库区蓄水后,水位大幅度上涨,水的表面积最大,且水的质量增大。由于水的比热容大,在同样的光照条件下,温度差变化幅度小。夏天,水吸收了较多的热量,周围环境升温慢,所以库区比原来下降2℃;而冬天,水发出较多较多的热量,周围环境升温快,所以库区比原来上升2℃。
2、“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如何改善?
解析:⑴工厂、交通工具排放废气时放出大量的热量;
⑵建筑群、马路的沙石的比热容小,在相同日照下温度上升更明显;
⑶城市水面少,水的蒸发吸热少;
⑷楼群林立,难以形成空气的对流;
⑸人口密度大。
改善的方法:⑴增加绿色覆盖面积,种树,种花,培植草坪,利用植物中水份的蒸发;
⑵增加人工水面,人工水面中水份的蒸发吸热;⑶增大城市人均面积。
3、沙漠地区为什么会有早穿皮袄午穿纱的奇特现象?沿海地区可能出现这种现象吗?
解析:沙漠地区多砂石,砂石比热小,夜间砂石散热,温度降低较多,因而出现早晨气温较低,需穿皮袄。午间在阳光照射下,砂石吸热后温度升高较快,气温迅速上升,因而出现早、午气温差别较大的奇特现象。沿海地区多水,水的比热较大,夜间海洋与沙漠地区同样散热,海洋的温度降低不多,早晨气温就不太低;同理,白天气温也不会升高得太快,所以沿海地区不会出现此现象。
例题2:与火箭有关的问题
1、“神州六号”飞船发射时,火箭尾部喷出的火焰若直接喷到发射台,发射架将会被熔化。为了保护发射架,在发射台底建了一个大的水池,让火焰喷到水池中,会产生大量的“白色气团”,可以保护发射架。试说明其中的物理道理?
解析:火箭尾部喷出的高温火焰使水池中大量的水汽化,形成大量的水蒸气。这些水蒸气遇到温度低于它的空气,迅速液化,形成“白色气团”。水在汽化过程中要吸收大量的热,且水汽化时温度不至于过高,因此能起到保护发射台底的作用。
2、火箭为什么要用氢作燃料?火箭在升空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如何?
解析:火箭用氢作燃料是因为:氢气的密度小,质量轻,且热值大。
火箭升空过程中能量转化情况是:燃料的化学能→燃气的内能→机械能;
火箭返回过程中能量转化情况是:重力势能→动能。
3、在用火箭运载卫星或卫星返回地面的过程中,为什么需要有一个“整流罩”?“整流罩”?表面为什么做得十分光滑,同时在它的内部要加装隔热层,并在外表面上涂有一层特殊易熔物质?
解析:在用火箭运载卫星或卫星返回地面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与空气摩擦,产生大量的热量。当温度过高时,可能会烧坏卫星中的仪器,所以需要有一个“整流罩”来保护卫星。
“整流罩”表面做得十分光滑,是为了减少与空气的摩擦。外表面涂上一种特殊物质,在火箭与空气摩擦产生大量的热而升温时,会迅速熔化和汽化而吸收大量的热,使“整流罩”的温度不再升高,从而保护了火箭或卫星以及航天员。
由此可见,平日里的多细心观察、多了解时事对学好物理学科是很有必要的;生活中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对学好物理学科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