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中考改革答疑
决策小组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首次对余杭中考改革答疑解惑
〔杭州日报讯〕通讯员沈健龙记者王倩“不以学科成绩作为高中录取的唯一标准,综合素质评价首次作为高中录取的前置条件”———作为国家中考改革实验区之一,余杭区中考改革必将产生引领作用,将为市区进一步完善中考制度奠定基础,积累经验。自余杭区中考改革实施方案公布以来,杭州日报大众热线接到了不少家长的来电,有市区的,也有余杭区的。杭州日报记者昨日带着家长的疑惑和顾虑采访了余杭区课改办主任周雁南。
问:学生负担是不是加重了?
答: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课程改革也正是要通过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的改革,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同时,随着考试难度的下降,客观上不会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综合素质评价侧重于过程性评价,以参与、认定为主要途径和方法,并以最基本要求达成为目的。而且,这些项目的考试跟新课程接轨,对学生来说是“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学生有兴趣的事情,不会成为负担。
问:如何保证综合素质评价公平公正?
答:首先,在制订方案时充分考虑公平与公正,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其次,建立相应的制度,如诚信制度、监督制度、申诉和仲裁制度,以确保综合素质测评或认定的公平、公正;再次,学校按“程序公开”进行具体操作。特别是评价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评价主体作用,为评价的公平与公正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问:测评等第作录取“前提”科学吗?
答:综合素质测评等第也可以理解为基础性条件,测评内容是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部的《意见》而确定,这也是每个初中毕业生的必备素质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以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作为高中招生录取条件,我们认为是科学的。
问:区里A级测评能独揽吗?
答:这不能说是“独揽”,而是现阶段整个社会环境及各种客观因素所致。现在A级测评由学校独立完成的条件还不成熟。
问:新型中考生高考时“吃亏”吗?
答:经历新课程的学生进入高中,会遇到一个课程衔接的具体问题。目前,高中即将实施新课程,想必高考也会加快改革步伐,使高考与高中新课程之间相适应和衔接,为高中教学起导向作用。从我们这两年多的课改实践看,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经历新课程的学生具有更大的发展潜能,更能适应高考。
问:好高中是否会错过高分学生?
答:我理解“好高中”是指优质高中。好高中之所以“好”,应该好在能够“教好”学生,而非只在于教“好学生”。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学生不一定是高分学生,而是高素质(全面发展)、学会学习的学生。当年,钱伟长数理化等四门课程只考了25分,但正因为他具有发展的潜质并学会了学习,日后才成为著名的科学家。真正的好高中不会单凭考试分数来评价和取舍学生,好高中选择的是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发展的高素质学生。
问:是否会引导家长“巴结”老师?
答: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变原来那种片面、单纯追求学科考试分数的倾向,改变高分低能、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状,引导学生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更关注孩子怎样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同时,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水平不是由老师更不是由班主任说了算的,而是在学生自我评价、同学相互评价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客观性。即使教师的评价,也侧重于激励性评价,强调客观公正。所以,不存在引导家长“巴结”老师的任何因素。
问:是否会催生一批社会“培训班”?
答:综合素质评定内容的依据是国家教育教学计划,评价的侧重点是在于过程性评价,旨在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而这些活动是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教育法规批准或认可的。因此,社会上的各种培训班是没有理由和资质介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