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信息和悬念的科学课
《信息的获取和利用》教学案例
浦沿中学 蒋荫强
说明:《信息的获取和利用》选自浙教版七年级《科学》第二册第一章
片断一:
“勇气号”着落总工程师华裔科学家李炜钧。
“机遇号”好机遇,登陆地曾经是河谷。……
精美的图片随着音乐,自动播放。学生的眼球被《信息的获取和利用》定格在屏幕上。
师(微笑):“同学们刚才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齐):“看到了图片,听到了音乐。”
生(男):“看到了‘勇气号’、‘机遇号’登陆火星成功。”
生(女);“看到宇宙黑洞撕裂恒星,听到了管弦乐。”
生(男):“勇气号”总指挥是中国人。”
师(微笑):“李炜钧是‘勇气号’着落总指挥,一位美籍华人科学家。同学们刚才看到的是一些最新太空探测成果,希望这些信息能给今天大家的学习带来帮助。下面先让我们来讨论几个问题,好吗?”
生(齐):“好!”
教师点击鼠标,在屏幕上打出:读一读、说一说
1、什么是信息?2、大家最关心哪些信息?3、人是怎样认识这个信息世界的?
学生以前后四人为组,边看书思考、边讨论,教师巡视,数分钟后进行交流发言。
对问题一,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打出:反映事物状态、特性和变化的……的字幕。微笑着问道:“明白……的意思吗?”省略号引起了学生再次思考,使大家从具体的图片、文字、声音、事件中形成了信息概念。
对问题二,学生的回答可谓包罗万象:从天气变化到伊拉克局势,从禽流感、海峡两岸关系到两会新闻,从作业多少到食堂供应什么菜?从放风筝到春游、夏令营,不少男生说最关心体育赛事——从足球到NBA联赛,不说女生说最关心娱乐节目等等。
学生发言踊跃,有问有答,教师适时给予肯定、鼓励或补充、纠正。有了对问题一、二的讨论作铺垫,对问题三学生根据课本P39的框图轻松地得出了:人是通过获取、传递、处理信息来认识信息世界的结论。
(评: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学生,信息真的很丰富。)
片断二:
课本P40页的框图被投影到屏幕上。
师(微笑):“能看懂这幅方框图吗?” “能。”
生:“这是一幅获取、传递、处理信息有多种途径的方框图。”
师:“这效应器是什么?”
生:是信息应用后的反应、效果。
师向学生探出身子幽默地:“噢!都懂了。”生得意地点头:“嗯。”
“这儿我看不懂。”教师指着屏幕一处,充满疑惑地说:“这个箭头怎么与其他箭头的方向不一致?”学生一时无语,有的注视屏幕思考,有的查看课本。
生:“不会是印刷错误吧?”
生:“不会,这个箭头的意思是信息经过处理后又返回到获取的地方。”
教师:“对。我想起来了,这个箭头是反馈的意思。”(板书“反馈”二字)
(评:教师欲擒故纵,明知故问。)
片断三:
列举古代、现代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的竞赛在男、女生中激烈进行,教师在做裁判,“五比五”。男、女生互不服气。师:“加一题,猜想一下未来获取、传递、处理信息会有哪些方法?”
热烈的课堂气氛一下子寂静了,学生们在思考。沉默很快被陈立佳打破,她大声说:“未来主要靠机器人来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
“机器人现在就有。”男众声质疑,几乎没容她说完。
“对!机器人现在就有。‘勇气号’、‘机遇’就是两个聪明、能干的机器人”教师说。“不过,立佳同学说的是‘未来主要’有道理不?”
“有道理!”
莫营军笑嘻嘻地说:“我说以后可以用手表电脑。”
“可能会利用脑电波直接获取、传递信息。”藤天琪道。
汤明亮脱口而出:“心灵感应。”
(评:一个猜想题,显现了学生的想象和博闻,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和思维。)
片断四:
教师拿出一个广口保温瓶,让学生们闭上眼睛。用笔杆轻敲保温瓶。“喵——”一声叫,又敲,又一声“喵---”。
学生们纷纷睁开眼睛盯着保温瓶,教师打开瓶盖,将瓶口朝学生,从里面取出一个陀螺仪。教师转动陀螺仪,学生们看到仪面为棕色,停下来却是五彩色;再次转动陀螺仪,学生们看到仪面由浅灰色变成紫色,最后居然为半黑半白。
“唉!奇怪。”学生在小声议论。
教师左手握陀螺仪,彩色仪面向学生,然后用右手接过陀螺仪,当仪面向学生时成为黑白色。
“噢,原来转了个向。”“猫在这儿。”教师手举鼠标,点了一下,“喵——”
生(笑):“哇!老师骗我们。”
教师点击鼠标,屏幕刷新为:错觉的产生和效应分析图
教师和学生们就错觉产生负效应的问题又开展了讨论。从《三国演义》的“草船借箭”、“空城计”,到美国以“寻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出兵伊拉克”。小结时,教师问:“大家以为信息技术中哪个最关键?”学生们毫不犹豫地答道:“信息处理技术最关键。”
(评:演示和游戏不仅引起了大家的浓厚兴趣,而且使学生们真切感受了“错觉”的产生和效应,从中感悟到只有经过处理、正确、及时、有价值的信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这一点。)
片断五:
“机遇号找到火星曾经有水的证据。”
“宇宙黑洞吞噬恒星的过程。” ……更为详细的图片和文字信息随着音乐再次传递给学生后,屏幕上出现了如下问题:
1、机遇号拍摄的火星照片是怎样传到地球的?
2、 黑洞撕裂恒星的照片是怎样被拍摄到的?
生:“通过电磁波。”
生:“通过黑洞撕裂恒星时发出的X射线。”
师:“对!X射线也是一种电磁波。”
学生们说电磁波家族的成员,说电磁波的作用,由波的产生原因猜测:电磁波是由电磁震荡产生的。
教师用一节干电池、一段导线、一只袖珍收音机,演示了电磁波的发生和接收。还利用广口铁壳保温瓶演示了电磁波的屏蔽,与光屏蔽进行比较。向学生们提出了“光是什么?它是怎样传播的?光具有电磁波的所有属性吗?”等问题。接着用课件向学生传递了牛顿、托马斯、麦克斯韦、爱因斯坦对光的研究成果等信息。
“光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光不能象电磁波那样被屏蔽?”大胆向爱因斯坦提出了质疑。
在学生们的期待中,给出了“科学只相信真理,真理来源于探究”和“答案是”
的字幕。停顿。等待。鸦雀无声。
屏幕上逐字打出:
Let you do it !
Let you say it !
“哇!”学生们开心地笑了起来。
“请你去做,做给大家看,做给天下的人看……
请你去说,说给大家听,说给天下的人听……
我为你骄傲,因为你在努力,你在试图超越!
也许有一天,天下人会认为:
你做的、说的有道理,接受了你的事实和观点。
那么,你就真正超越了,
牛顿、托马斯、麦克斯韦、爱因斯坦……
你就是中国的骄傲!世界的骄傲!
你就是我们永远的骄傲!”
随着字幕的打出,学生们齐声朗读着……
(评:对光的电磁波属性,教师进行了挖掘。在传递给学生波、粒两方面的信息的同时,还留下了光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光不能象电磁波那样被屏蔽的问题和一段鼓动性的话。如果问号就此漂浮在学生们的脑海里,那么,相信有一天他们能破解的。)
课后反思:
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利用这节课,使学生获取大量信息和感
悟信息技术的关键?如何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对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和学生都满意。是学生们的丰富信息和积极参与使我很好地实现了课前的教学设计。课堂上男女生竞赛开始时,学生有点不得要领,主要是我规则交代得不够清楚。如果能就陀螺仪在动静不一时仪面颜色不一的问题展开一下,学生就能在认识错觉以后再获新知。应在课外让学生去讨论一下。
以下四点是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1、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贯彻了整堂课,形成了亲切、融洽,轻松、活跃的气氛。
2、 多媒体辅助教学到位。在组织《信息的获取和利用》教学的同时,向学生传递了世界最新科技成果和大量信息,这些信息素材与本课的教学内容相得益彰。
3、 小实验和游戏既使学生趣味盎然,又给他们留下了悬念、启迪,给这节课增色不少。
4、 各教学环节的衔接处理得较好。特别是从信息教学过渡到电磁波教学,过渡的最自然,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