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和谚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下列对诗歌和谚语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描述的是气候特征 B.“燕子低飞要下雨”,因为雨前空气中相对湿度较大 C.“晨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反映海陆性质对气候的影响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了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 2.水资源是其他资源不可替代的,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措施是( ) A.跨流域调水 B.兴修水库 C.节约用水 D.防治水污染 3 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命体为适应当地水分供给特点,往往会形成特定的行为特点和生理结构特点,下列选项中,是由于长期生活在水分过多的环境而引起的是 ( ) A.仙人掌的叶刺 B.猴面包树的树径粗大 C.热带植物长“气根” D.骆驼的驼峰 4.小明模拟大自然“雨”的形成做了如图实验,向锥形瓶中注入少量的温水,稍后,取一干燥的表面皿盖在瓶口,在表面皿中放置一些冰块,稍后,在瓶内出现朦胧的“白雾”,表面皿底部看到有小水滴,小水滴逐渐变大,最终下落到瓶内。由此实验可知雨滴形成的过程和物态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水蒸气上升,当遇冷时,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物态变化为汽化 B. 水蒸气下降,当遇热时,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物态变化为液化 C. 水蒸气上升,当遇冷时,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物态变化为液化 D. 水蒸气下降,当遇热时,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物态变化为汽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