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质的变化
(1)定义:有些变化不会产生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像水的三态变化(如云中的水汽凝结,成雨水落下)、汽油挥发、铁丝被绕成各种形状、水果榨汁、块状固体研磨成粉末状等过程,发生的都是物理变化。
有些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像煤矿自燃、植物的光合作用、食物腐烂钢铁生锈等过程,发生的都是化学变化。
(2)实质(微观角度分析): 物理变化过程中,分子种类不变;化学变化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进行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分子种类改变。 (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及联系
|
物理变化 |
化学变化 |
实质 |
宏观: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微观: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变,是分子间的空隙可能改变(即分子的种类不变) |
宏观:有新的物质生成 微观: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构成物质的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另一种物质的分子(即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
外观特征 |
状态、形状等的改变 |
常伴随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 |
区分依据 |
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
|
联系 |
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概念: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2)常见性质分类: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吸附性、磁性等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活泼性、稳定性等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3)区别:变化强调的是物质的某种运动过程,是正在进行着的或已经发生了的过程,重在“变”,因此变化往往用动词表示;性质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不论变化是否正在进行,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性质往往用“能”“不能”“可以”“不可以”“会”“容易”“难”等文字描述。
(4)联系:物质的性质是物质发生变化的内因,而物质的变化则是物质性质的具体体现。 三、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1)探究物质的变化的基本方法是通过观察现象和实验,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由物质变化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推测,观察现象是解决科学问题的重要步骤。 (2)物质变化的证据要有形状、状态、颜色、温度的改变,产生气体、沉淀、pH变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