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须知:
1.本科目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10分钟。
2.答题时,必须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写明校区、考场、座位号、姓名、考号等内容。答题必须书写在各规定区域之内,超出答题区域的答案将被视为无效。
3.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Al--27 H-1 C-12 O-16 S-32 Cl-35.5 Cu-64 Ca-40 Fe--56 Mg--24
6. 本卷g取10 N/kg
试 题 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0分,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科学与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根据我们所学的科学知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①家庭中用电器短路着火,应立即切断电源再进行覆盖扑灭
②泥石流发生时应该朝垂直泥石流行进方向往两侧山坡上跑
③高层建筑内发生火灾时,人们乘电梯快速下楼到达空旷的地方
④地震发生时,要立马快速离开教室通过楼梯跑到操场上
⑤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也能隔绝空气。
A. ③④ B.④⑤ C.②③ D.②⑤
2.下列关于温度与内能在实际中应用的实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炒菜时,用铲子在锅内反复翻炒,主要是通过热传递的方法来增加菜的内能的
B.用锤子敲打钉子时,钉子温度会升高,这是通过做功的方法改变钉子内能的
C.松开用气筒打足气的气球进行放气,相当于内燃机的做功冲程
D.旋开常温的可乐瓶盖,会在瓶口处看到“白气”,这是瓶内可乐汽化成的水蒸气
3.用20N的竖直向上的力分别拉着质量是1kg的甲物体和质量是2kg的乙物体都上升1m,下列有关分析与计算正确的是( )
A.对甲做功 10J,对乙做功 20J
B.甲增加的动能是 10J,乙增加的动能是 0J
C.甲增加的重力势能是 20J,乙增加的重力势能是 20J
D.甲增加的机械能是 20J,乙增加的机械能为 0J
4.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实验成功的前提,也是实验室安全的重要保障。下列有关实验的先后顺序以及实验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选项 |
实验操作 |
实验目的 |
A |
实验室用KMnO4制O2结束,先把导管从水槽移出再熄灭酒精灯 |
防止水槽中水被倒吸回反应装置 |
B |
实验室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时,先通CO,再点燃酒精灯 |
为排净装置中原有空气,防止爆炸 |
C |
除去H2中少量水蒸气、HCl气体,先通过NaOH溶液,再通过浓H2SO4 |
NaOH除去HCl气体后,杂质只有水蒸气,且更多,所以浓硫酸放最后 |
D |
检验某混合气体是否含有CO2和水蒸气,应先通过澄清石灰水溶液,再通过无水硫酸铜粉末 |
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无水硫酸铜检验水蒸气 |
5.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我们教室中的一盏节能灯通过的电流大约为0.2A
B.一本九年级科学课本的重力约为2N
C.根据公式W=FS可知,通过的距离相等,作用在物体的力越大做功就越多
D.压强计的使用中,通过U型管液面高度差的变化来判断压强大小与研究电流的热效应时,用插入平底烧瓶中玻璃管中煤油上升的高度来判断放出热量多少,使用了相同科学方法进行研究
6.四冲程汽油机的工作示意图如下,其中使汽车获得动力的冲程是( )
7. 2020年12月4日,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在成都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这意味着我国在可控核聚变技术领域走向了世界前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新一代“人造太阳”的原理与氢弹的原理相同
B.目前核电站是利用核裂变反应发电的
C.任何原子内部都有原子核,所以利用任何物质都能获得核能
D.超高温是核聚变反应需要满足的条件之一
8.小明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他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一定量的稀硫酸后,发现忘记滴加指示剂。于是他停止滴加稀硫酸,并对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已知硫酸钠溶液呈中性,以下操作和现象能探明溶质成分的是( )
A.取样滴加酚酞试液,溶液不变色 B.取样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呈紫色
C.取样加入铁粉,无现象 D.取样滴加硝酸钡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9. 如图所示,用手将一重为G的铁球缓慢放在一弹簧上,放手后,铁球从A位置开始向下运动,到达B位置速度达到最大,到达C位置小球的速度变为零。 (整个过程不计能量损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铁球由A运动到C的过程中,弹力总小于重力
B.铁球在B位置时受到的重力和弹力是平衡力
C.铁球A位置时的机械能等于B位置时的机械能
D.铁球由A位置到C位置,小球的机械能保持先增大后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