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科学网——>新课标科学教学资源下载基地
力的存在         
力的存在
[ 作者:jjx001 | 转贴自:本站原创 | 点击数:696 | 更新时间:2005/5/5 | 文章录入:jjx001 ]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力的存在

                                   jjx001

教材分析:

从这节内容开始学生要接触新的概念­­­­­­“力”。力在学生的生活中处处存在,力的概念是非常抽象的,人们不觉得生疏是因为常用这个词语的缘故,但要深刻理解物理学中力的定义是很困难的。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肤浅的认识,但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考虑到初一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差,为了降低抽象程度和难度,因此学习力的知识要从感受力的存在开始,而且没有对力下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出现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等概念,而是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让学生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为今后学好力的其它知识打好基础。

要使学生感受到力的存在,最好是根据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存在的一种方法,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判断力的存在的方法——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学生在学习时遇到的主要困难是:⑴有的情况下,力作用下物体的形状改变无法察觉,需要对微小的形变放大。⑵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较难理解。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两个有关力存在的具体表现:(l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例子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思路:

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力既具体又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不要出现力的概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践、即动手又动脑,本课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科技图片与视频等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景,结合生活实际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去逐步理解。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实验、探究等由学生自己参与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相互性”,从而将教学重点和难点知识实践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从力的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能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存在的一种方法,尝试简单的归纳。利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动手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与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习惯,利用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提高对科学价值的认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利用力的作用效果认识力的存在     

                力的相互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幻灯片)、矿泉水瓶子、蹄形磁铁、铁片、弹簧、橡皮筋、篮球、温度计、玻璃瓶、玻璃管、橡皮塞、吸管、气球、绵绳、条形磁铁、小磁针。

(一)教学引入

播放一段雅典奥运会中国大力士摘金夺银的视频,由学生用一句话(或一个成语)评点,然后让学生根据“力”进行成语接龙比赛。讲述:“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在科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到底有什么含义呢?(学生回答,开始进入思维活动。)

(二)新课教学

  引入:展示“风”这个字及相关图片

风看不见,摸不着,你是如何感受它的存在?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而后进行思考。

(被你的皮肤感觉到了,被你的眼睛看到了,被你的耳朵听到了。)

讲述:我们根据风对其他物体的作用效果来判断风的存在。在科学中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根据某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的存在(举例:如通过电灯发光确认电路中有电流)。

通过感受风的存在来为后面感受力的存在做铺垫。并随带复习了前面“感觉世界”的相关知识。学生回忆曾经有过的各种感受,使学生学会将平时所用的方法提炼升华,并加以应用。

一.力的作用效果

1.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力”,你看见了吗?触摸到了吗?那么你通过什么来判断力的存在?

1.【探究活动】

⑴用手掌挤压汽球,汽球发生了什么变化?

⑵用手拉橡皮筋,橡皮筋发生了什么变化? 

3)用手挤压矿泉水瓶壁,瓶壁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讨论:以上实验或事例是通过什么来证明力的存在的?(引导学生围绕物体由于什么原因,发生了什么变化展开思考、讨论)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教师也可补充其他具有启发性的实例,如:用手拉弹簧,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手用力弯锯条,锯条受到力时变得弯曲;手用力压气球,气球被压扁;这些都能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从以上实验和实例中可以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设问:除了物体形状的改变可以证明力的存在外,还有什么现象也能证明力的存在呢?观察有关运动类的图片或视频(1、乒乓球向自己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2、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根据演示以及先前描述的各种情景,通过学生回忆曾经有过的各种感受,进行讨论交流。

由学生讨论,归纳总结出力的两个作用效果。充分体验力的存在,而不是由老师陈述。真正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师进行小结并板书:力的作用效果              板书:

             力的作用效果

表现

判定存在

① 改变物体的形状

②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结合事例巩固

1)改变物体的形状

你能不能告诉我,你什么时候看到或感受到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学生举大量事例,再次体验“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学生上台操作、演示。

得出结论:力确实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进一步追问:课本放在课桌上,课本对桌面的压力会不会使桌面发生形变? 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可能是物体的形变太小,肉眼看不见。)

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包括物体运动的快慢和运动的方向)。

你能不能告诉我,你什么时候看到或感受到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学生举大量事例,再次体验“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以此培养学生联系各种生活知识多角度去分析、考虑事物的思维习惯。

    二.力的相互性

1)以“气球实验”进行研究力的相互性。

课前准备:每两人为一个小组,要求将两个相同的小气球吹成相同大小的气球。

观察P57233,猜想:下面哪些挤压方式能够产生这种效果?

A. 左球不动,右球压向左球

B. 右球不动,左球压向右球

C. 两球同时向中间压

学生动手实验,结果发现:能产生图示效果的作用方法是______

学生讨论交流: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是如何发现的?

组内讨论:怎样利用橡皮筋做一个实验来验证力的相互性。学生汇报实验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参与讨论,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并得出正确结论。

教师进行小结并板书: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演示“气球火箭”,学生观察,请同学根据学过的知识分析实验现象。

以“神州五号”飞船引入,展示发射导弹、火箭上天两幅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到底是谁把火箭送上天的?”(是地面的反作用力还是空气的反作用力将火箭推上天的呢?)并且让学生运用现有的材料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1、  将吹大的气球放在地面附近然后放手

2、  将将吹大的气球放在半空中然后放手

3、  将吹大的气球横放在地面附近然后放手

通过观察气球的运动状态,请同学分析原理,体验其中科学的神奇力量,然后得出结论。使学生体验科学技术的神奇,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现象。

3)展示发生车祸时两车都被撞扁的情景,使学生对力的相互性有更为具体的认识,并请同学分析原因。

提问:你还看到哪些现象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游泳、划船等)

讨论:既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任何一个力都涉及到两个物体,是否两个物体一定要相互接触才能发生力的作用?(演示小磁针在条形磁铁磁场中受力转动。)

由学生进行讨论,并举例说明回答,得出相关结论。

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小结:

力的作用不一定要通过物体间的相互接触而产生,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也不一定有力的作用。

三、小结

展示奥运体育视频,进行本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了解了哪些内容,得到了哪些启发?(由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教学反思:

本课在实际教学中,由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归纳总结时,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而且多数学生不能切中要点、或语不达意,表明学生的表达能力较差。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相关能力的培养。

另外,在第一次教学中,有同学对火箭升空有着不同的看法,并引发争论,费时较多且效果不佳;在这次教学中,对此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他们设计了多种方案并评选出了最佳方案。这种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方案”的做法,真正做到了“进一步发展学生制定计划、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的能力”的教学目标,收到效果很好,既增加了说服力,也培养了学生获取、处理信息,进而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深感压力之大,因为传统教法已不能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更不能对付学生因发散思维提出的各种希奇古怪的问题。因此,我们要不停地充实自己,学习专业与非专业知识,同时也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效率。

   

欢迎大家上传原创资料,每上传一份试卷(有答案)可得至少660点~990点(或以上)的点数(1:6~1:9),其它文章每份可得330~550左右的点数,若不会上传,请发至邮箱:sweid@163.com(并写上您在“自由交流区”中的用户名,以便加点)。

   
   
郑重声明:本站提供的教学交流平台,其所有资料均由广大教师或网友上传的,而非工作人员从它处网站收集而来。请不愿将自己作品共享的老师自己做好版权维护工作,防止自己作品落入他人之手,如发生版权纠纷,在能够认定该作品版权的情况下,本站将会积极配合版权维护工作,希望大家的支持。
 

上一篇文章:光的折射
下一篇文章:牛一定律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编辑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富阳市新登镇中学2014届九…[710]
 2014年第一次模拟试卷(到第…[678]
 2013年下半年初中科学九年…[609]
 乌牛中学九年级第一次月考…[606]
 七年级上科学提高训练1-5相…[660]
 
 2014杭州中考复习会议化学…[801]
 2014杭州中考复习会议生物…[602]
 2014杭州中考复习暨名师展…[639]
 2013年春季浙教版初中科学…[2070]
 2012年秋季浙教版初中科学…[2235]
 
 力的存在[661]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