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科学网——>新课标科学教学资源下载基地
人类与自然环境         
人类与自然环境
[ 作者:佚名 | 转贴自:本站原创 | 点击数:1285 | 更新时间:2006/3/6 | 文章录入:admin ]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人类与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这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两个方面,缺少一个就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是地球的表层,由空气、水和岩石(包括土壤)构成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在这三个圈的交汇处是生物生存的生物圈。这四个圈在太阳能的作用下,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使人类(生物)得以生存和发展。

  据科学测定,人体血液中的60多种化学元素的含量比例,同地壳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比例十分相似。这表明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还表现在人体的物质和环境中的物质进行着交换的关系。比如,人体通过新陈代谢,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喝清洁的水,吃丰富的食物,来维持人体的发育、生长和遗传,这就使人体的物质和环境中的物质进行着交换。如果这种平衡关系破坏了,将会危害人体健康。

  人类为了生存、发展,要向环境索取资源。早期,由于人口稀少,人类对环境没有什么明显影响和损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自然条件主宰着人类的命运。到了"刀耕火种"时代,人类为了养活自己并生存、发展下去,开始毁林开荒,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环境。于是,出现了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问题。但因当时生产力水平低,对环境的影响还不大。

  到了产业革命时期,人类学会使用机器以后,生产力大大提高,对环境的影响也就增大了。到本世纪,人类利用、改造环境的能力空前提高,规模逐渐扩大,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据估算,现代农业获得的农产品可供养五十亿人口,而原始土地上光合作用产生的绿色植物及其供养的动物,只能供给一千万人的食物。由此可见,人类已在环境中逐渐处于主导地位。

  但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随着出现在人类面前。大气严重污染,水的资源空前短缺,森林惨遭毁灭,可耕地不断减少,大批物种濒临灭绝,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处在危机之中。日益恶化的环境向人类提出:保护大自然,维持生态平衡是当今最紧迫的问题。

  沙尘暴:大自然万物消长中的一环

  4月的微风带来春天的气息,也带来关于春天的坏消息——沙尘暴。黄尘扑面,在新疆、内蒙古、甘肃的荒漠边缘地带,沙尘暴会再次将莽莽黄沙向前推进;在兰州、北京等一些北方的都市,人们头顶上弥漫起一片黄色的天空。

  尽管对人类来说,沙尘暴是令人惊恐和厌恶的灾难,然而来自科学界的声音告诉我们,它同洪水、地震和火山喷发一样,是大自然万物消长中的一环。在地球上百万年的尺度中,沙尘暴从未停止,亦永无消歇。而当它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时,忙碌在地球表层的渺小人类就应停下手中的工作,仰望黄沙,咀嚼这个大自然留给人类的思考。

  ——“沙子如同被铁锹扬到脸上,人们摸索着自家的台阶前进,汽车不得不停下,因为世界上没有一只车灯可以照亮幽黑的沙尘暴漩涡……”

  比起洪水、地震和火山喷发来,沙尘暴似乎越来越成为人类生存环境中更为尖锐的难言之隐。其差别在于,后者所涉及的范围要占据地球表面43%左右的面积,且大气环流使它更具有某些疾病传播的特性,往往使生存在不同地域的人们牵连受损,后患绵绵。

  对于北方的城市居民来说,更切身的体会是19984月那个难忘的“黄风怪”:一场特强的沙尘暴自西至东席卷而来,半个中国经历了一场沙尘的洗礼,一直到达长江下游地区。在北京,沙尘和着雨水降落城市,在人们的衣裙和汽车玻璃上覆盖了一层混浊的泥雨;在南京,混浊的浮尘使白昼一片昏暗,楼群的所有窗户都亮起了灯光。从天安门广场上站岗的士兵到秦淮河上的游客,人人都在为弥漫的黄沙喃喃抱怨。

  在漫长的时间里,“沙尘暴”这个词汇在中国,似乎从未像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这样被频繁使用。人们突然将目光投注到漫天的黄沙上,媒体写出连篇累牍的报道;实验室开辟出研究沙尘暴的第二战场;气象台开始定期向公众发布”沙尘暴预报”。沙情告急和舆论的关注已经把沙尘暴推到了最前沿。

  其实,上世纪的5070年代,我国北方地区曾经经历过一个沙尘天气的高发时段,在河西走廊,黄尘漫漫,对面不见人影的情景当时即存在,只是到了80年代至90年代中后期明显减少。直到最近两三年,沙尘天气才再次呈上升趋势。”  

  “作为自然规律,沙尘暴不但不是现代社会独有的,而且无法根治,大的气候趋势不可违背。”长期从事沙区第四纪地质研究的中科院研究员董光荣就明确指出,沙尘暴由来已久,很可能在地球诞生初期就已存在。虽然古代中国对于沙尘暴的直接记载并不多见,但我们仍可从古诗文的描绘中发现它的蛛丝马迹:唐代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也许可视为一次真实的沙尘暴记录,原文写道: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再如陈子昂的“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这些形容黄沙飞扬、疾风肆虐的场景正是沙尘暴的典型特征。

  上世纪60年代,我国科学家在毛乌素沙地的茫茫沙海中发现了统万城废墟。据考证,统万城建成后仅仅500年的时间,便由于草原植被破坏,湖泊消失,河流干涸,风沙骤起,这座显赫一时的城市就被流沙无情地吞没了。

  一份来自NOAA-16探测卫星的云图令人惊奇地向人们展示了火星上刮起的强大沙尘暴。这场发轫于火星南半球“赫拉盆地”的强沙尘暴在盆地一带盘桓达一个月之久,滚雪球似地不断吸纳沙尘,然后陡然变强,转头向火星北半球扫荡,整个火星表面随即被滚滚沙尘所笼罩。 

  当强烈的阳光照射在空旷的大平原上,热气加速上升,有助于沙尘悬浮并维持比较长的时间。而当冷暖空气在高空遭遇,产生的风势便将尘沙漫卷而去。

  风、沙与大气环流三者共同塑造了沙尘暴,它既非地球所独有,亦非当代所仅存。地表上的大气所推动的黄沙,磨蚀了古埃及遗存的文物,将古巴比伦与楼兰曾经的辉煌永远掩埋沙下…… 

   

欢迎大家上传原创资料,每上传一份试卷(有答案)可得至少660点~990点(或以上)的点数(1:6~1:9),其它文章每份可得330~550左右的点数,若不会上传,请发至邮箱:sweid@163.com(并写上您在“自由交流区”中的用户名,以便加点)。

   
   
郑重声明:本站提供的教学交流平台,其所有资料均由广大教师或网友上传的,而非工作人员从它处网站收集而来。请不愿将自己作品共享的老师自己做好版权维护工作,防止自己作品落入他人之手,如发生版权纠纷,在能够认定该作品版权的情况下,本站将会积极配合版权维护工作,希望大家的支持。
 

上一篇文章:脆弱的北极生态系统
下一篇文章: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编辑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富阳市新登镇中学2014届九…[721]
 2014年第一次模拟试卷(到第…[692]
 2013年下半年初中科学九年…[620]
 乌牛中学九年级第一次月考…[620]
 七年级上科学提高训练1-5相…[679]
 
 2014杭州中考复习会议化学…[820]
 2014杭州中考复习会议生物…[614]
 2014杭州中考复习暨名师展…[651]
 2013年春季浙教版初中科学…[2100]
 2012年秋季浙教版初中科学…[2260]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游客『CRHLiWLC』于2014/3/14 21:59:48发表评论:
  • 评分:5分
        南昌HIV试纸购买(www.nanchangaids.com)

  • 游客『k7LKNiyc』于2014/3/14 9:35:36发表评论:
  • 评分:5分
        艾滋病试纸www.fs-aids.com

  • 游客『XAqXY300』于2014/3/14 7:20:32发表评论:
  • 评分:5分
        周口艾滋病检测中心www.aidszk.com

  • 游客『LekZYVZy』于2014/3/14 7:09:10发表评论:
  • 评分:5分
        www.aidsmeizhou.com梅州艾滋病试纸梅州哪里有艾滋病测试纸买

  • 游客『umjNEnX1』于2014/3/14 6:22:56发表评论:
  • 评分:5分
        www.aids-langfang.com廊坊艾滋病测试纸

  • 游客『nEatQbAs』于2014/3/14 1:27:20发表评论:
  • 评分:5分
        舟山艾滋检测试纸www.0580aids.com

  • 游客『Yr9aZ0E2』于2014/3/13 20:50:38发表评论:
  • 评分:5分
        艾滋病检测试纸:www.zhongshan-aids.com中山哪里有艾滋检测试纸

  • 游客『DzECRVF2』于2014/3/13 19:54:42发表评论:
  • 评分:5分
        www.0378-aids.com开封艾滋病试纸购买

  • 游客『I34bASLx』于2014/3/13 18:40:13发表评论:
  • 评分:5分
        www.zhuhai-aids.com珠海艾滋病检查

  • 游客『6F2bwyjH』于2014/3/13 16:26:29发表评论:
  • 评分:5分
        汕头艾滋病试纸www.st-aids.com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