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梳理分类 夯实基础
主讲: 市南苑中学 何春花
一、夯实基础,熟练掌握“双基”。今年是省级课改区进行的第一次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范围内容从第一册到第六册。尤其生物方面的内容与《自然科学》相比增加了不少。教师和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2006年科学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复习用书》知识条目,进行知识体系的全面梳理,不遗漏也不添加。
涉及到生物部分需要记忆的知识,也应花工夫去记忆。如狂犬和狂犬病毒,从传染病角度讲应是传染源和病原体,但部分学生这两个概念总是很难分清,容易混淆。还有是对教材中涉及到生产、生活、科学技术等方面应用的内容要尤其引起重视。
二、重视科学探究题的复习。这是学业考试新增设的题型,主要是考查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这类试题一般比较注重从实验情景、探究过程再加上适度的开放性来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分析能力。如“酶”这个知识点比较容易作为出题背景,它可以联系到“影响酶催化作用条件”的有关探究实验、“植物的种子萌发过程”实验、“植物的呼吸作用”等。涉及植物生长素与向光性的知识中,“达尔文实验”、“温特实验”、“郭葛实验”的教材中原有实验的转化等。
三、梳理分类,形成知识网络。生物部分的复习可以按“植物的一生”、“人的一生”两条主线进行复习。
“植物的一生”按:果实、种子的形成、种子萌发的条件、过程,营养物质(主要是有机物)的变化,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的实质、反应式、进行的场所和条件、意义、影响强度的外部条件这条主线进行知识串联。
“人的一生”按两条分支,一是“人与环境”:个体、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二是“人的自身及保护”:由神经系统(先天性本能行为和后天性学习行为)和激素(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的作用及缺乏症)调节的统一整体, 对食物中各种营养素的摄取、消化、吸收 血液循环系统、ABO血型, 尿的形成、排出,新陈代谢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特点,有关人类疾病(遗传病、传染病、肿瘤、心血管病),人体的免疫。传染病可以作为另一专题复习,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传播三环节、常见传染病、预防措施等相关知识并与当前的禽流感联系。
四、以增加得分点,尽量减少失分点为最终复习目的。尤其临考前的一两周,一定要回归教材,对教材至少要通读一遍,进行查漏补缺。还有生物学方面的专用术语的正确表述,如光合作用不能写成“光和作用”,传染源不能与病原体中的原混淆等;简答题要注重语言描述的到位和正确性练习,考生这块最欠缺也是最容易失分的地方。
化学:把握题型 关注热点
主讲:金华四中 梁爱鸾
建议在复习迎考中关注以下几点
一、夯实基础。
改革不忘继承,双基知识还是要重视。新课程也不是空中楼阁,没有过去几十年教材的发展和进步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课程。纵观各试验区的化学命题,从所考查的知识的层次上看,基础知识所占比例很大。有基础知识才能联系化学生活,有基础知识才能联系化学热点,有基础知识才能进行化学科学探究及分析、学科间的探究及分析。所以抓基础知识还是我们后阶段的主要内容。
二、科学把握中考新题型。
从2005年课改区的中考化学试题看,形式新颖,不落俗套,一改以往有固定模式的倾向。命题设计不断呈现出新特点。常见的新题型有
1.模型图示类的信息题。此类题使基本概念模型化,微观知识宏观化。
2.模仿拟情景的材料题。此类题型看似陌生度大,起点高,但只要仔细读题,认真审阅题目就不难解答。
3.用数学的方法解化学的内容。如用集合的方法表示物质间的联系;用数轴的方法表示化学概念中的定量和定性(溶解度和溶解性的表示法);用坐标的形式来表示金属和酸反应时一些量的变化;用等量关系来解无数据的计算题、图表题等。还有课改区试卷中新增加的一种题型,即探究题,此类题目不但要掌握一般的探究步骤,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最后阶段一定要有重点地对中考的新型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必须注意,答题时要认真组织文字,力求言简意赅,准确到位。
三、关注热点题,储备相关知识。
新课程改革的中考试题已经由理解应用的层次转向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热点,体现了知识源于社会、生活,又服务于社会、用之于生活。试题中常常出现的热点题有:水源问题、酸雨问题、温室效应问题、化学与健康、绿色化学、“厨房化学”等,总之试题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联系实际,强调学以致用。因此在最后复习阶段考生应用储备的相关知识,恰当地形解决问题。例如有关酸雨问题,必须知道引起酸雨的原因、酸雨的危害,防止酸雨产生的措施等。
中考化学命题改革的趋势是遵从新课程标准,吸纳新课程理念,全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内容上,强化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从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向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转变。因此,在后续复习中要改善学习方法,在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