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科学教学中的课堂互动
[关键词1 新课程 课堂互动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主要内容] 课堂互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必须:是情感的课堂,能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是开放的课堂,要把课堂外延扩展到社会大舞台:是现代的课堂,要求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是能动的课堂,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共同探讨。所谓“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
课堂是一个微观社会,课堂教学过程是课堂中各种角色间相互作用并发挥其特有功能的过程。课堂中的角色主要是教师和学生,课堂中的互动,通过影响课堂氛围、课堂中的反馈以及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进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课堂互动包括两方面: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我们的传统教学某些观念、方式会限制课堂互动,表现在两方面:一、教师角色的高高在上。从古代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到现代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往往被赋予一种“完善的权威形象”,教师角色高高在上。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师生之间有一条鸿沟,师生间的互动有了障碍。二、课堂教学囿于书本、教室。我们的课堂,往往就书论书,脱离生活实际,单一的场景,狭窄的时空,造成了互动的障碍。另外,课堂组织形式中仍把学生圈在一定范围之内,学生交往结构单一,生生之间的孤立性造成互动的隔阂。因此,促进课堂互动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办法。所谓角色的转换是指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角色变换、互调,来达成对其他角色的感知和对自身角色的反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开展“我当科学课代表,,(“我是小小发明家”等角色扮演活动。角色的转换,通过场景、事件、人物、身份的置换,会淡化原有的权威,使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在一种心平气和的气氛中,倾听对方的话语,经历和体验对方的经历和体验。
教师通过角色扮演,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站在学生角度来体会学生所思所
想,往往对今后制定教学策略有很大帮助。经常想想这样的教法我想学吗?这样做我能听懂吗?今后的教学该如何改进,也就心中有数。而学生扮演教师角色,既能体会教师的良苦用心,又能给学生一种全新的感觉,不知不觉对学习活动产生极大兴趣。比如,可以在期末考试之前让学生当老师,自己出卷考试。要求每人出的题,自己负责出标准答案。如果谁出的题目最好,老师就用他的题目做期末试题。学生们群情激昂,投入的热情会让教师始料不及。而老师也可以从与学生交谈之中,知道他们怕什么题目,也就知道了他们对什么知识掌握不够好。在教学中,让学生上讲台来做一回“小老师”,更是对学生的一种鞭策,一种锻炼。而台下的同学也会由于好奇,更能集中注意力。看看小老师教的怎么样,这又达到了生生互动。学生扮演学生,也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使学生之间动起来。利于学生更自然、更主动交流,达成互相理解。
此外,教师也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虚拟角色的扮演,学生体验典型角色的心理活动,模仿其行为,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模拟科学家欧姆如何发现欧姆定律、学习电工设计楼道开关等等。角色扮演不仅可以达到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而且在课堂教学中发生实效,角色扮演的热烈情绪渲染了整个学习情境,让全体学生都在无意识作用下不知不觉的进入了角色,从而更深刻的理解所学知识。科学教学不应当只限于书本,应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生活
中,处处有科学。在实际操作中,可开展如:“小小商品交易会”“利用化学知识做魔术”等活动,让学生体验现实社会中的科学知识。
科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交流一互动”的教学模式,可以有利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交流一互动”教学的基本模式结构为:教师启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组际交流——练习评定。
1、教师启动——“交流一互动”的前提
在“交流一互动”的教学中,学生的动是以教师的启动为基础的。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在讲授较难理解的课文前,先向学生介绍一下有关背景知识并提出教学要求,为学生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主要做好引导工作,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学习新课提供丰富的感性构·料。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冬天原野里的大雾,房屋上的白霜,西藏的雪山,树枝上的冰凌:展示春天到来时,冰雪融化成水;展示火炉烧
水时水壶上冒出白气,茶杯上的白气遇冷变成小水滴等现象。创设出“雾、霜、雪、冰是怎样形成的”“水为何会变成白气”“白气又为何会变成水滴”等一系列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使全体学生进入良好的准备状态,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而产生一种探求知识的渴望。
2、学生自学——“交流一互动”的基础
在新授课开始,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生理上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容易达到的“阶梯式”的教学目标,然后向学生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自学的方法和要求后,由学生个人自学,让其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为小组讨论做好准备。例如教学“研究怎样利用磁场获得电流”时,我们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提出:感应电流的有无与磁场强弱有关,与磁场方向有关,与电路是否闭合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的面积大小有关,与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等等。在判断猜想正确与否的途径上,学生提出了做实验、读课本、查资料、问老师等多种方法。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开放性。
3.小组讨论——“交流一互动”的主体
在学生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开始小组讨论。小组一般由4个程度各异的学生组成,每隔一段时间,小组要重新组成,永远保持“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学习程度。在课堂上,小组汇报自学情况,一般控制在15分钟左右。 各小组的成员用汇报自己的预习情况,主要回答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目标,组内成员采用轮流提问题的形式;小组长把各组员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起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最后各小组长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以便在组际交流时能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巡视和参与,发现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学能较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基本上能正确回答问题,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回答不够完整,这时,教师不能讲解、包办过多,要相信学生,让他们自己设问、答疑。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不要轻易地给学生 “标准答案”,而是设法引导,让学生自己做出正确或接近正确的答案。通过学生自学,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组内同学相互学习,团结协助,共同达到学习的目标。 例如,在“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中,可以选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猜想影响因素,再设计检验方式和途径,然后进行实验检验,最后写出研究报告。学生提出了温度、空气湿度、气候、液体表面积、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的质量、体积都能影响液体蒸发的快慢等许多猜想,做了“比较一杯开水和一杯冷水蒸发,,(‘比较用电吹风吹和不吹的两杯水的蒸发”“比较一杯水和一桶水的蒸发”等大量实验,查阅了管道输水、动物散热等大量资料,写出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因素的探讨”“‘蒸发’研究实验报告”等大量研究报告和小论文。教学活动全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特征。
4.组际交流——“交流一互动”的关键
在小组讨论后,进行组际交流,也就是全班同学一起交流,教师先让讨论得比较成熟的小组代表发表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出补充、质疑和评价,再由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组际之间进行讨论、解答。经过一阵激烈的讨论后,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调控,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要探究的问题,突出关键问题。最后,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这样,不仅使每一位学生都
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交换各自的看法,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克服了自我中心、胆怯等不良心理品质。
5.练习评定——“交流一互动”的检测
在组际交流后,教师按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各个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课内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及时运用预先设计奸的练习题,从知识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让学生练习测试。在学生自练的基础上,让其互评、互议、互批、互改,对其中出现的代表性问题,教师也不急于讲解,而是采取全班讲座的形式,通过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手段来解决。“交流一互动”教学采用当堂检测教学效果的方法,反馈迅速,校正有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交流一互动”教学立足于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着眼于对知识的理 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突出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组际交流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在程序式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科学新教材,从数量和内容等方面加强和丰富了各种探究的题目。在学习了某些知识后,教材都设计了此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通过这些探究和练习,可以对所学的知识及时迁移,使认识的范围更广,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深,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交流一互动”教学突出以自学为基础,培养学生的阅读素质,是以学生个人自学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首先根据学习目标和要求自学,然后去思考问题,探求知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素质,让学生学会学习。例如,学习摩擦时,对学习基础较好的同学可通过学生阅读课文,自己进行实验研究,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学习基础较差和纪律不好的学生,可采取部分内容自学的方法。教师在最后总结和点评,适当介绍生活中有关摩擦的知识和摩擦的利用、防止。
创设课堂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己成为现在教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问题、独立自学、交流互动、学生出题、教师答题;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自然科学与生活关系等范畴来阐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总之,在教学中开展课堂互动将会使学生和老师更快地理解新课程理念,适应新课程,有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