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科学“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吴志能
关键词: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主体(性)、平价机制
内容摘要: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文以探索自主学习教学实践为基础,总结构建科学“自主学习”教学的一般模式。
“自主学习”是指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状态。实施“自主学习”模式是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最优化组合,要求教师以“学”定“教”,以学生为本。构建“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我认为应从以几个方面入手:
一、坚持以“自主发展”为目的,转变教学理念。“自主学习”的目的是“自主发展”,体现在主体性,学习中能自学探究、自研交流、自评完善;独立性,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独立的方法,独立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创造性,学生在继承传统、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会迁移,能运用,去开拓,敢创新。
1、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过去,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偏差,教师心目中没有学生的现象很普遍,教师只管授教,在教学中大量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一味将知识装入到学生这个容器里去,学生则想办法通过各种死记硬背的方式去记住教师的现成结论。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确立“心中有学生”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的职责在于“引路”,“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为学生的个性发展,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在设计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应把以前设计如何教转变为设计学生如何学。
2、确立新的教学衡量思路
重视“自主学习”的教师,在教学观念上,能以“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欲,是否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欲”来衡量,达到“教得科学、学得主动、练得适度、评得合理”的教学境界。在教学过程中,传统方法重视教师的讲授,注重知识的逻辑体系,重视知识量的积累,教师能教给学生的只是一些概念、定理和解题技巧。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将面向结论的学习转变为面向过程的学习,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变成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
例如:一位学生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玻璃在高温下由绝缘体变成了导体,而导体的电阻与温度有关系,温度升高时电阻变大,哪么当玻璃变成了导体后再给玻璃加热玻璃的电阻是否会变大呢?”。这一问题我也一时回答不了,于是我叫学生到实验室拿研究这一问题的实验仪器回家做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发现温度升高后玻璃的电阻并没有多大的变化。
二、以培养学生“自主”提问能力为中心,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埃德加·富尔在其所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真正的学习应该从发现问题开始,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要鼓励学生提问题、指导学生提问题。
1、创造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的发展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创设直观鲜明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唤起学生思维的能动性,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课堂上,尽量让学生质疑问难,它既是培养问题能力的需要,也是课堂民主的表现。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的稍有价值的提问给予鼓励与表扬,要对学生的提问给予恰当的“应答”,该教师讲解的教师要讲解,可以指点学生自己解决的,应指引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教师必须善于激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认真钻研,独立思考,乐于提问的习惯。
2、注重方法指导,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现在学生不会提问题,源于教师不注意培养学生提问。“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问题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示范作用,有计划、有意识地向学生启迪寻找问题的角度和提出问题的方法。
(1)、提的问题要有明确的针对性。例如,在讲“光的折射”一节时,老师让学生观察了插在水中的筷子在水面处看似折断的现象后,提问:“大家看到的这是什么现象?”这个提问是想激起学生思考,以便探求新知识。但由于问题的针对性不强,所提的问题本来是这节课要解决的新问题。如果把问题改成“大家以前了解哪些光的简单现象?”这样就能顺理成章地引出折射的概念。问题的针对性,应针对学生知识出现的断层和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点及认识规律。如果光凭老师的主观臆断,就会使提的问题太笼统。
(2)、提出的问题要有程序性。例如,在讲“焦耳定律”一节时,老师先演示分别放在铜丝和电炉丝上火柴被点燃的实验后,立即提出:“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提的没有阶梯,若改几个问题提出:“为什么火柴能点燃?”“为什么电炉丝上的火柴点燃?”“为什么通电后过一段时间火柴才点燃?”像这样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层层深入地提出问题,组成问题的阶梯,创设一个个矛盾,在解决矛盾中培养观察能力,进而提出问题。
三、营造“自主学习”的教学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这一教育思想在观念上已被人接受,但现阶段学生的学习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一是被动性学习,在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应答状态,以静听、静思的学习方式接受和记忆大量知识,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缺乏积极主动的参与和动手做的机会。二是适应性学习,在教学中学生处于自觉适应状态,学生的思维过程为教师所把持和牵制,只是教师思维的再现和印证,教师也往往被自己设计的教案和思路所限制,不能放手,师生缺乏创意。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营造“自主学习”的教学氛围。
1、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物理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核心在课堂。学习过程是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过程。作为认识对象的知识并不像实物一样,可以由教师简单地传递给学生,须靠学生自己来建构,并且纳入他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别人是无法代替的。物理教学既有物理现象观察与实验的直观教学,也有高度抽象思维活动的理性教学。针对教材特点,要大胆改革45分钟的时间分配,应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实验、去练习。具体的办法有一是互动讨论式,即充分实现师生间、师生间互动作用的有效方式。比如: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教师可以一边讲新课,一边指导学生用实验来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来建立物理概念,导出规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二是分层教学式,对智能水平不同、学业基础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达成目标;课堂提问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难度的问题;依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布置有层次的作业等。
2、完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
现在普遍采用的以升学率评价学校,以平均分评价教师的手段,严重干扰教育方针的贯彻和“自主学习”的落实。部分教师为了几分分数,大搞题海战术,滥发讲义,以练代教,黑板上做实验,大量占用自学时间,教育出来的学生只知道一些公式、定理和应试技巧,学生的身心受到极大伤害。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制度,才能保证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发挥。
参考文献:
[1]【美】 Bruce Joyce\Marsha Weil\Emily Calhoun主编,《教学模式》,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北京,2002年1月第1版;
[2]【美】 Dale Secott Ridley\Bill Walther主编,《自主课堂》,学苑出版社,北京,2001年7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