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蜗牛》教学案例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蜗牛的外形,运动方式以及了解动物对刺激的反应。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较小的生物。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对蜗牛的观察研究过程中,学会观察,并能对观察结果做出初步的记录、分析、判断。通过收集、阅读资料来提高对蜗牛的认识。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好奇心和对科学探究的兴趣。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感受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发现知识的乐趣。通过观察生物,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乐趣。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2.1 教学重点:观察蜗牛的外形,运动方式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2 教学难点:观察蜗牛的呼吸孔和眼睛
3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实验必备的器具:烧杯、放大镜、玻璃板、玻璃棒、棉签、温水、醋、台灯、塑料槽
学生准备:饲养蜗牛,给蜗牛做一个“家”
4 课堂实录
同学们,请猜个谜语:名字叫做牛,不会拉犁头,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
“蜗牛!”“蜗牛!”
仔细想想,你在哪里见到过或捉到过蜗牛?
“夏天,下过雨后的墙上,墙角边。”“路旁的草丛里。”“草地里。”“树下。”“砖缝里。”这说明蜗牛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阴暗,潮湿的环境里。”学生顺理成章地归纳出了结论。老师再做以补充,幻灯片展示。
我们同学的蜗牛养得怎么样呢?蜗牛喜欢你给它安顿的家吗?蜗牛喜欢你给它准备的食物吗?同学回答后,进行适当总结,幻灯片展示。从蜗牛的食性看,蜗牛对农作物是有益还是有害?
通过养蜗牛你观察到蜗牛哪些有趣的现象?目前你对蜗牛了解多少呢?下面哪位同学来谈谈养蜗牛的体会?
“有壳!”“没有骨头,身体软绵绵的,能缩进壳里去,也能从壳里伸出来!”“身上有粘液!”“头上有四条伸出的角,我想大概是它的触角,两条长,两条短!”“没有脚,但它却能爬行!”蜗牛能吃叶片,那么它有嘴吗?它怎么发现叶子的?它有眼睛吗?
蜗牛的眼睛和嘴你观察到了吗?请拿起你实验台上的放大镜,让我们再仔细地观察蜗牛吧?和同学们一起总结蜗牛的外形,幻灯片展示。
生物需要呼吸,蜗牛需不需要呼吸昵?那么蜗牛的呼吸器官在哪儿呢?把蜗牛放入温水中,等一会儿看蜗牛有什么反应?蜗牛为什么要爬出来?用放大镜找蜗牛的呼吸孔。
举起玻璃,从下向上,观察蜗牛怎样移动?
蜗牛爬过的地方有没有留下痕迹?这是什么?有何作用?用手轻触蜗牛的腹足,有何感觉?蜗牛靠什么运动?同学们回答后再幻灯片展示。补充粘液的作用。
“我们在观察任何一个生物体时,都要从这个生物体的外部特征着手,按照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或由前向后的顺序仔细地观察它。但如果仅仅停留在外部形态特征的描述上我觉得是不够的,还得作进一步探究,那么你还想了解有关蜗牛的什么情况呢?’’
蜗牛有感觉吗? 当蜗牛安静下来的时候,观察一下蜗牛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蜗牛有触觉吗?蜗牛有嗅觉吗?蜗牛有听觉吗?怎样用实验证实?请用实验台上老师提供的仪器材料去探究答案?
用玻璃棒轻触蜗牛的触角,观察有何反应?
再用玻璃棒轻触蜗牛的腹足、外壳和躯干。哪一部分最敏感?
用棉签蘸醋靠近蜗牛头部。蜗牛有何反应?
在距蜗牛半米处拍手。蜗牛有没有反应?这说明了什么?
让蜗牛在灯光下爬行3分钟,用书本遮在它的上面,使它的一半身体处在阴影中,蜗牛将怎样行动?这能说明蜗牛有视觉吗?不能。这只说明蜗牛对光有反应,它不喜欢强光。那怎么证明蜗牛有没有视觉呢?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测。
以上实验能够说明蜗牛具有触觉、嗅觉、对光反应的能力。
同学们,今天的课马上就要结束了。想想看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哪些本领或方法?“观察的方法,可直接观察,也可借助工具观察。”
“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并且要有目的。”“学会能够从观察到的现象来推知实验的结果。”“观察一定要仔细,一丝不苟,要耐心、细心!”同学们说得很好。
今天这节课的主题就是观察蜗牛,重点是以蜗牛为代表掌握观察的方法,以利于大家对蚯蚓,蚂蚁等一些生物体的观察。
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解决了一些问题,可是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下课以后,我们同学可以继续去饲养蜗牛,仔细观察,并设计实验去验证你的假设,可以查阅资料指导你的实验,相信我们同学会有新的发现的。把你们的探究过程详细的记录下来,就是一篇极好的论文。可以在我们的研究性学习平台上发表呢!同学们努力吧!
5 教学反思
《观察蜗牛》是学生第一次做动物实验。学生对动物有着天生的兴趣。记着当我第一次跟同学们提到我们要养蜗牛后,许多同学就常常追着问我“什么时候我们养蜗牛啊?”还有同学一看见我就开心地说:“我要养蜗牛!”可见学生学习的动机是很强烈的。课前养蜗牛是我的一大设计特色。而且.我不是让同学们单纯地养蜗牛,而是提醒他们要用心观察蜗牛的行为,如有疑问还可以上网或阅读书籍查找答案。对于同学们课下向我提出的疑问,我也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让他们自己先查查。于是就有同学在上《观察蜗牛》课之前,向我报告自己的发现。蜗牛可以入药,还可以食用。有同学问我,“我这只蜗牛是公的还是母的,能给我一只公的一只母的吗?我要孵出小蜗牛。”于是我告诉他们,蜗牛是雌雄同体的。同学们于是瞪大了惊奇的眼睛。
但限于他们的观察水平,他们的认识往往是笼统的,片面的,也可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现象的本质。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观察蜗牛》一课的教学中,我没有告诉学生哪一步该做什么,而是让他们针对问题自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这种“做中学”的学习方式,旨在引导学生按照科学家进行探究的过程来进行学习,让学生亲自参与对物体和自然现象的发现,让他们通过观察与实验接触现实,激发想象力,扩展思维,改善交往和语言能力。让学生们亲自动手设计实验来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给蜗牛设计一个家,使他们通过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对小动物丰富的直接认识。并在活动中改善了交往和语言能力,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个个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在学习中都体验到照顾小蜗牛、观察它的生活和成长是十分有趣的事。
几点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对于生成问题的处理
当同学提到蜗牛的身体是软的时候,应告诉同学蜗牛是软体动物,我让同学们思考蜗牛和哪些动物是一类时,同学们提到一些动物,我应及时告诉他们那些动物的归属。
二、要给与同学们科学的观察方法:
如观察呼吸孔时,应将教师的方法告诉同学,或让找到呼吸孔的同学做经验传授,而不只是把书上的图片打在荧幕上。
在同学做蜗牛有无听觉时,没有给与学生科学的指导,要理解书中为什么强调“半米外拍手”,以排除气流的干扰。
灯光对蜗牛的影响实验还很仓促。
三、科学课一定要用科学的术语。
提到蜗牛用什么吃食物时,要更正同学的说法,是。。用口吃,,不是“用嘴巴吃”。
四、要从爱护动物的角度指导同学观察蜗牛。
如,讲到从蜗牛的食性看蜗牛对农作物有害,可以顺便提到“蜗牛是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一部分,我们能否看见蜗牛就抓了弄死啊?,,
做蜗牛的感觉实验,不要为了实验而实验,要提醒同学蜗牛有嗅觉触觉的作用——可以使蜗牛规避敌害或不良气味对蜗牛的伤害,所以我们不能将粘了醋的棉签直接接触蜗牛,这样蜗牛会受伤甚至死亡的,我们要爱惜小动物。
几个亮点:
一、语言幽默,贴近学生生活,前后过渡自然。
由谜语引入,从蜗牛生活的真实环境自然过渡到学生养蜗牛的所见,自然到蜗牛吃的食物。养蜗牛就要问学生见到的蜗牛是什么样,蜗牛吃嫩叶自然会让学生去找蜗牛的“嘴巴”——实际上的“口”。蜗牛爬行用的“脚”,因为腹部着地,称为“腹足”。蜗牛的外部形态如此,这些外部结构又有什么作用昵?自然进入蜗牛感觉功能的探究……
二、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处理得当,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故意将问题留给学生,有时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作进一步的探究。学生观察到蜗牛向土里钻,我就反问学生“蜗牛为什么向土里钻?”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我并没有给予肯定或否定,而是鼓励同学“有道理”“可以验证你的猜想”,特别符合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小资料给与课本极好的补充。
关于蜗牛的生活环境,课本只提到“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而我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后,又作了资料性的补充,强调了课文中没提到的温度环境“温暖阴暗潮湿的地方。蜗牛最适宜生活的温度环境:23℃~30 ℃,温度低于15℃、高于33℃时休眠,低于5℃或高于40℃则可能被冻死或热死”。
关于蜗牛腹足分泌的粘液的作用也作了补充:干旱时,蜗牛用粘液封住壳口,躲在家里;粘液还可以保护蜗牛身体不被擦伤;晚秋,蜗牛封住壳口“隐居”起来直到第二年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