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设计意图]
突出新科学课程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知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体现个性化的教育思想和情感教育思想、学习的个体化。整个教学过程联系人类自身实际,突出STS的教育思想。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
技能目标 |
情感目标 |
1、知道测量的意义。知道长度的单位和其他常用单位。
2、熟悉刻度尺上的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学会记录长度测量的结果。
3、学会选择不同的测量一起或方法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
4、知道体积和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熟悉量筒和量筒上的刻度。
5、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 |
1.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 |
1.学生规范使用仪器
2.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量筒
难点:刻度尺的正确使用、体积的特殊测量方法
[课前准备]
实验器材:1、最小刻度值不同的米尺各一把、皮卷尺等刻度尺,学生自带各种刻度尺;
2、各种刻度值的量筒、量杯、细线、水(滴几滴红墨水)、形状不规则的小石块、 长方体、学生自带饮料瓶
[教学思路]
(一)长度的测量
1、 列举事例先让学生直觉的判断长短、大小和远近,引导学生说出各种测量的方法,归纳测量的实质,引出长度单位。
2、 通过举一些物体长度的实例,对长度单位形成初步的概念,进而介绍常用单位及换算。
3、 通过多种刻度尺的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了解零刻度、测量范围、最小刻度。
再通过实例“测课本的长和宽”,归纳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4、 通过讨论交流,了解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方法的设计。
(二)体积的测量
1、 简单回顾小学已学过的立方体和柱体体积的计算及单位换算
2、 讨论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介绍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及换算。
3、 讲清量筒的正确使用。最后讨论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
设 计 意 图 |
一、测量的实质
(引言)长度测量在生活中非常重要,如要量体裁衣。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长度的测量。
先请同学们作个智者,用什么方法判断:(1)二位同学的高矮;
(2)二位同学到校距离的远近;
(3)上海的东方明珠与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哪一个高。
引导归纳:测量是比较的过程,是指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要测量物体的长度,也要规定长度的标准——长度单位。 |
学生讨论、思考、各抒己见
|
创设轻松环境,有意识引导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质疑和探究。 |
二、长度单位
问:你知道哪些是长度的单位吗?
(讲述)长度的主要单位是米,用“m”表示。
大家能否估计:课桌高度、教室的长和宽?
(讲述)测量较大的距离,一般用千米(km)做单位,测量较小的距离一般有厘米(cm)、毫米(mm)。
它们之间的关系: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在研究微观世界时,还会用到更小的长度单位,微米、纳米等。
1米=106微米=109纳米
简单介绍科学记数法。
补充:纳米技术
练习:28.6千米=______米,
91.2厘米=_______米,
0.0005米=_______毫米=_____微米
|
回答:米、厘米等。
学生估计、判断
学生回顾长度单位的换算。
学生描述或回去查资料
阅读图1-18不同物体的空间尺度 |
熟悉实验室里的仪器是观察的第一步,从介绍常用的实验仪器着手,使学生对实验室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
三、刻度尺
1、认识刻度尺
利用上节课讲到的图1-12、图1-13,思考:我们的感官对长度的判断可靠吗?
要准确测量长度,必须借助于长度的测量工具。
刻度尺是常用的测量工具。
(展示各种刻度尺、投影)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比较不同刻度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概括出:有零刻度线、最小刻度不同、最大刻度值(量程)不同。
2、了解讨论刻度尺的使用
课堂小实验
教师巡视,找出典型不足之处,以供讨论、指出。将发现的问题由学生讨论其正确,并归纳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归纳:1)、放正确。刻度尺与物体的待测部分并齐。
(想一想)没有并齐会是什么结果?投影一些错误的放法。
2)、看正确。视线垂直尺面对准待测物体。投影图1-19
3)、读正确:注意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和单位。
(练习读数)
思考:如果刻度尺一端损坏或0刻度线模糊,你能正确读出物体的长度吗?
4)、记正确。不但要记下测量值,还要正确写上单位。
指出:没有单位的实验记录是没有意义的。
3、练习使用刻度尺
随堂动手测量指距、书本的长和宽。教师巡视指导。
指出:用指距可粗略地测量长度。
4、测量工具的选择
出示皮卷尺、米尺
问:要测量课桌的高、跳远的距离,你选用哪一种?为什么?
为了方便准确,不同的测量对象,要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介绍其他测量仪器及方法:声纳、雷达、激光测距。
|
学生回答“不可靠”
学生拿出自带的各种尺子
观察、讨论
引导学生观察每一大格的数值和单位,分析每一小格的长度。
学生用自带的刻度尺测课本的厚度。
讨论、纠正错误
认真听讲、思考
动手练习
思考:粗略测量的其他方法?
(身上的尺度)
思考、回答
讨论:1、你能用普通的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和钢笔杆的直径吗?
2、你能用自行车当做里程表来测量路程吗?试说出自行车测量路程的具体方法。 |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为他人纠正错误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语言的组织、表达和交流能力。并体会实验操作必须规范。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提高实验能力。
通过对身边物体的测量,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合讨论题,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
小结:
布置作业。 |
学生回答、概括。 |
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领悟到应注意及时对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的总结。 |
[板书设计]
§1—3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一、 长度的测量
1、测量:待测量与标准量比较的过程
2、长度的单位:米(m)
常用单位:千米、厘米、毫米等
3、正确使用刻度尺
放正确、看正确、读正确、记正确
〖教后反思〗
1.本节课第一次涉及到科学记数法,只让学生知道所记的数量多少、怎样记数即可,不必更多地展开.具体内容在数学课中会讲到.
2.由于学生刚开始系统地接触“测量”和“单位”的概念,有关“国际单位制”的涵义和《量和单位》的国家标准,可在学习《第六节 时间的测量》后再作简单介绍.
3.教材中没有直接提出估读和误差分析的要求,但教材中以思考的形式以及讨论1的形式已经涉及了估读和误差分析.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测量过程向学生说明,但不必强调.
4.课堂练习中设计的几种特殊的测量方法,皆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课堂上只提出问题,具体测量过程的设计和实施可以结合探究活动在课后进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
设 计 意 图 |
一、复习提问:
1、长度的单位是什么?还有哪些常用单位?单位如何换算?
15000厘米=_______米
8千米=_______毫米
2、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
(出示长方体)请学生上台测长方体的长、宽、高,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其正确与否,并指出。
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我们就能 知道物体的体积。今天就来学习体积测量。 |
学生练习 |
回顾旧知识,顺利引入新课 |
一、 新课
1、形状规则的物体的体积
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
指出:对形状规则的物体,用刻度尺测出其长、宽、高等,代如体积公式便可计算出它的体积。
1米3=1000分米3=106厘米3 |
回忆长方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及单位。
|
简单回顾 |
2、液体的体积
对液体来说,用什么来测体积呢?
问:在家里有看到其他方法或工具测液体体积吗?
指出:日常生活中,电饭煲、药瓶和针筒上,都标有刻度,也可以用来测液体的体积。(鼓励学生要注意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测量液体的体积,我们一般用量筒或量杯。
展示量筒和量杯
(单位)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升(L)和毫升(mL),
大部分液体商品的统计都用毫升做单位。
1升=1000毫升
设疑:立方米和升都是体积单位,它们之间有何关系呢?
1米3=1000升
即 1分米3=1升 |
学生思考、交流
学生观察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单位。
学生观察自带的饮料瓶找出其表示体积。
学生算:1厘米3=_____毫升 |
密切联系实际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
3、量筒的使用
问:谁会用量筒测液体的体积?
归纳:1)、首先,看清测量范围何最小刻度;
2)测量时,平放在桌面上;静止时,读数视线要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投影图1-25 |
学生上台试测,其他学生注意观察其正确与否,讨论、归纳量筒的正确使用。
讨论:俯视、仰视分别会使读书产生怎样的影响?(偏大、偏小) |
会发现错误从而归纳出正确的方法。
|
4、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测量
(出示小石块)如遇到像石块一样不规则的物体,有什么方法能简便准确地测量它的体积呢?
归纳:用排水法测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
思考:是否任何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都可以用排水法?
讨论:1)若石蜡放在水中是浮在水面的,那么用什么方法测出它的体积呢?2)怎样可粗测出人体的体积? |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引导得出:物体应不溶水也不吸水。
讨论 |
结合讨论题,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
小结
布置作业:作业本、课后练习。 |
|
|
[板书设计]
§1—3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二、体积的测量
1、 体积的单位:
1米3=1000分米3=106厘米3 1升=1000毫升
1升=1分米3 1毫升=1厘米3
2、 量筒的使用 平放在桌面
视线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教后反思〗
1.1.教材中只涉及“大多数液体静止时,液面在量筒内呈凹形”,没有提及凸形液 面,对此不必专门介绍.
2.对于把液体倒入量筒的操作方法,也留待以后再讲.
3.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注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