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科学网——>新课标科学教学资源下载基地
意外的课堂格外美         
意外的课堂格外美
[ 作者:苹果 | 转贴自:本站原创 | 点击数:436 | 更新时间:2006/11/10 | 文章录入:admin ]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意外的课堂格外美
                                                 ——《天气与气温》的教学案例
                        一、教学背景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营造和谐愉快、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已成为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在这种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已成为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增加了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出现了许多惊喜和亮点。当然也难免在课堂上出现教师无法估计的情景,此时,教师应该如何对待课堂意外呢?怎样应用智慧促成课堂意外的解决呢?
                        这是八年级上册的一堂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天气的概念,知道什么是气温以及测量气温的常用仪器和方法,精心设计好教学过程后,我胸有成竹地走进了课堂。
                        二、过程描述
                        在复习提问了上节课的两个内容后,我导入了本节课的课题——《天气与气温》,先播放了一段诸暨电视台某一天的天气预报录象,然后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①刚才的天气预报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②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天气是由哪些要素组成的?学生回答得较好。我进行了补充说明后,屏幕上出现了两幅图片,分别代表了大风、暴雨、严寒的天气和微风、晴朗、高温的天气。同学们兴趣盎然地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天气的概念,同时我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能不能说诸暨这几年来天气都很好?若不能那该如何表达呢?”由此引导学生阅读书本中关于气候的概念,并要求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概念进行比较。
                        “那好,我们同桌之间商量一下书本上的几个词语,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2分钟后有好多小组的同学纷纷举起了手。
                        “你们小组说.”
                        “我们认为:阴转多云、晴空万里、和风细雨、雷电交加是用来描述天气的,冬暖夏凉、终年高温、冬雨夏干、秋高气爽是用来描述气候的。”
                        “不对,我们小组认为秋高气爽是用来描述天气的。”马上有同学站起来反驳,其他同学七嘴八舌地也议论开了,我沉默了一会儿说:
                        “能不能说今天秋高气爽?”
                        “我觉得应该能,我们写作文时,可以这样说:十月的一天,秋高气爽,我们几个约好了去五泄游玩。”赵立琴说。她是我们班的语文课代表,语文成绩很突出。还没等我开口,做在后排的男同学钟浩亮,立刻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秋高气爽描述的是整个季节的天气较好,这是一段时间内天气的综合状况,应该划分到气候范畴的。”
                        双方都争执不下, 此时,有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说:“老师,你说出答案就是了!”
                        说实在的,我的思想也很矛盾,我在旁边有喜又有忧,喜的是学生的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着实让我感到高兴,忧的是:这一问题我也想过,请教了地理老师,他说“秋高气爽”是描述天气的,但现在听了一些同学的意见,似乎也有道理,而且现在更倾向于把它划分到气候范畴了。我稳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学生预感我要给出正确答案了,52双眼睛齐刷刷地望着我。这时,我说:“有没有哪位同学带了词典?我们查查秋高气爽的具体解释。”可是,这节课是在多媒体教室上的,学生不可能带词典,这使我们更加陷入困境了。我笑着对大家说:“老实说,老师现在也不能肯定了,我上课有个原则就是:宁可不教,也不要教错,老师下课去查查字典,再来告诉你们。”正在这时,一个响亮的声音:“老师,不是可以上网查吗?”好一个办法,我顺便向学生介绍了上网查资料的方法:进入www.baidu.com网站,输入关键词:“秋高气爽
                         天气  气候”,点击“百度搜索”,从网页上马上显示告诉我们:秋高气爽更倾向于描述气候的。
                        我很庆幸自己从尴尬中挣脱出来了。接下来,我开始讲天气的一个基本要素——气温。学生自学后,他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为什么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我表扬了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屏幕上显示了百叶箱的结构,请学生思考刚才这位同学的问题。
                            “百叶箱内可以放温度计。”
                        “哈哈,废话”同桌的男同学赵夏达说。
                        “百叶箱外部漆成白色可以反射太阳光。”
                        “既然百叶箱能反射太阳光,那么百叶箱内的气温应该低于外界的气温。”课代表张羽认真地分析道。
                        “那么百叶箱内与箱外比较,哪里的温度波动小?” 我说。
                        “当然是箱外啦。”
                        “你是怎么想的?”我追问道。
                        “如果我们把温度计放在室外测量,由于天气不稳定,而且在不同的地方如水泥地上和在树荫下温度相差很大,所以箱外的气温波动大。”这位同学又站起来大胆地回答。
                        “老师,那百叶箱里的温度比箱外低的话就不是真实的气温了,既然这样的话,还不如放在室内来得方便。”好学的周孙坚马上有意见了。我对他的疑问表示赞许,因为在备课时预料到学生可能会有这个问题,所以课前曾请教过地理老师,在此基础上查阅了一些资料。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他:“室内不能正确地反应大气的温度,我们测量的是流动的大气温度。”大部分学生点头示意已明白了,我又庆幸这是课前有准备的,但并没有完全地向学生解释清楚,总觉得说服力还不够。刚要讲最后一点内容:“气温与生物的关系”时,下课铃响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还没有完成,但给我的感悟却有许多。
                        三、反思与讨论
                        本节课学生理解上的差异,导致意见出现了分歧,这是我备课时不曾预料到的,所以并没有按事先设计好的思路完成教学任务,但我觉得,这还是值得的。遇到这种偶发的事情,当时感觉犹如当头浇一瓢冷水,有尴尬、有委屈。从传统的教学来看,这是教学失误,是不可取的,但仔细反思,教与学毕竟是师生双向交流活动,如果我们教学都按照事先设计的方案进行,教师一味地把知识、观点传输给学生,那么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会被压抑,学生就没有兴趣去探究一些新事物了。
                        新课程标准把“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程目标,这与传统教学只关注“双基”要求差别很大。倘若这种偶发事情发生在以前的课堂中,教师会马上制止,甚至还会训斥学生,因为他们这会影响课堂教学进度,所以不会把课堂意外当作是一项教学资源来利用。但这种理念与新课程理念是相背的,通过这堂课,我最大的感触有以下几点:
                        1、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学会学习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在这堂课中,如果我贪图省力,又为节约时间,我完全可以马上公布答案,就不会引来那么多的“麻烦”,但是我不那么做,因为那样学生的主体性就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学习变被动了。相反,我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查阅资料得出结论,学生学会了如何去交流合作,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体验到课堂竞争的乐趣,让他们体会到学习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比结果更重要。
                        2、 发展质疑能力,为课堂意外的发生锦上添花
                        《科学新课程》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其中一方面是培养学生质疑的学习品质。没有质疑就没有创新。科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要以“疑”入手,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变“精心设计”为“动态生成”。上课时我提出“到底秋高气爽是描述天气还是气候的?”引导学生对感知的信息发生质疑,从而引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从最初把它归到气候到最后再次归属到气候的纠错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思索,通过各种途径寻找答案。所以,没有大胆的猜测和质疑,就没有求证的动力,而敢于怀疑正是课堂意外的生长点。
                        3、学会合作学习,为课堂意外的生成提供动力
                        新课程的大背景下,合作学习成为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老师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这堂课中,我让二人小组合作讨论几个词语的归属,学生在组内无拘束地交流着、讨论着,大家相互学习、相互尊重,学会了表达又学会了倾听,特别是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的机会,让人人体验到成功。正因为这次交流合作,我把课堂还给了学生,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才会有这些精彩的“意外”。
                        课堂正因为有了“意外”,才变得精彩,教师要让“意外”美丽起来,出现了“意外”,继续探究“意外”,这样的课堂才是活的,教学才是完美的。

   

欢迎大家上传原创资料,每上传一份试卷(有答案)可得至少660点~990点(或以上)的点数(1:6~1:9),其它文章每份可得330~550左右的点数,若不会上传,请发至邮箱:sweid@163.com(并写上您在“自由交流区”中的用户名,以便加点)。

   
   
郑重声明:本站提供的教学交流平台,其所有资料均由广大教师或网友上传的,而非工作人员从它处网站收集而来。请不愿将自己作品共享的老师自己做好版权维护工作,防止自己作品落入他人之手,如发生版权纠纷,在能够认定该作品版权的情况下,本站将会积极配合版权维护工作,希望大家的支持。
 

上一篇文章:课堂教学的生成与调整
下一篇文章:意外的课堂格外美——《天气与气温》的教学案例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编辑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富阳市新登镇中学2014届九…[710]
 2014年第一次模拟试卷(到第…[678]
 2013年下半年初中科学九年…[609]
 乌牛中学九年级第一次月考…[606]
 七年级上科学提高训练1-5相…[660]
 
 2014杭州中考复习会议化学…[801]
 2014杭州中考复习会议生物…[602]
 2014杭州中考复习暨名师展…[639]
 2013年春季浙教版初中科学…[2070]
 2012年秋季浙教版初中科学…[2235]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