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两个月的教学中,真正的深刻的感受到此次的课程改革,不仅是内容上的调整,而且是学科性质、目标以及培养模式上的重大改革。因此,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认识,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内涵,树立新的课程观。
一、《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理科课程,综合了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的有关知识,内容多,知识面广,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内容的整合和联系,要从自然界整体性的存在和变化过程中看待每一个知识内容,从而理解科学原理的统一性和普遍性。那么,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活动的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三种角色是在师生互动中实现的,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架,为他们的活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学生投入到活动中去,并在活动中支持他们的各种尝试。其次学生对新课程改革的看法、做法不一。很多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快地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对《科学》这门学科重视起来,很快适应了新课程的改革,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成绩优异,但也有许多学生观念还没有改变过来,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好的学习方法,成绩不理想,在今后教学中要尽快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让他们认识到《科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
二、《科学》的本质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和猜想、制定实验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怎么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让他们把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学习呢?
1、形成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动力。
问题情景的形成是整个探究活动的起因,问题得出的好坏与否,将决定着探究活动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它将决定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因此,问题的提出是课堂探究能否顺利完成的前提。由教师引导,创设问题情境,可以直接切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产生一种探究的动力,支持他们不遗余力地自已去探索。如:在讲解“物质溶解性”时,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在一定量的水中,一定温度下时,一份饱和溶液中是否还能溶解其它溶质呢?又如:往两条悬挂的纸条中间吹气,纸条会如何运动?学生在没有看书之前都会认为两纸条会分开向两边飘起。当我一演示,两纸条向中间靠拢。学生对这一现象感到奇怪,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心里就想要了解其中的奥秘。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通过实验现象可以引发很多问题。如:在讲解“大气压的存在”时,事先准备好一个装满水的杯子,用一纸片盖住杯口,倒过来,水和纸片都没有下落。学生们很惊奇想要问明白其中的道理。要留意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细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观察、思考身边的自然现象,引导他们自觉地提出疑问,激发探究的兴趣。如:植物体为什么会向光生长?动物这什么会对天气的转变作出相应的反映?为什么大型车子要装上较多的轮子?一天中气温最高在中午12时吗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探究教学中的一些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2、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说。
猜想和假说是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的开始,它就好象黑夜中的烛光,烛光越多,夜就越亮。即使某种假说是错误的,也会为别人提出更多的假说而创造灵感。要让学生独立做假说、猜想和预测,才能充分体现探究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养成科学研究的正确态度和方法,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如在学“影响液体浮力大的因素”的内容时,学生会提出很多假说,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投入到这一思维活动之中去。
3、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的问题进行探究。
对于某种现象进行探究,学生提出的问题会很多,但往往都比较零碎,那么,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处理这些问题才是值得探究的呢?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取舍,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只能解决学生最感兴趣或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其他问题可作为后续活动展开。如:在探究“影响物质密度大小的因素”时,学生会提出了许多问题,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出:“质量大的铁比质量小的铁密度大吗?”“体积不一样的铁密度不同吗?”“同质量的铁和铝体积一样吗?”“同一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呢?”,然后再分别对这些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说
三、深刻认识到新课程与传统的课程相比有很大的差别。
1、课堂上的变化。由于《科学》内容的调整,学科性质、目标以及培养模式的重大改革。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师生角色的改变,师生的互动、交往,共同进步,体现了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在使用中学习,在讨论中学习,在实验中学习。教学环境不再只限于课堂内了。如:观察风向,观察天气对生物的影响,飞机机翼的制作,一天中气温的变化等等,都可以放在课外进行。
2、学习方法的变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因此,营造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创新思维,让孩子们大胆地把个性展现出来,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在体验成功的同时,追求创新的价值,得到创新思维的锻炼。教学是一个不断地引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读书者无疑,须教其有疑。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将学习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要巧设学习的小组环境,发展团队合作精神。传统的"秧苗式"座位方式和单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之间缺乏互相合作的交流,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有阻碍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个性、学习水平、智力因素等具体情况,结合自愿组合原则,将学生分为五、六人一个小组,把课桌排成正方形,实施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发挥自我意识,表现自己,并学会尊重别人意见,欣赏别人,增强合作观念,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小组意见,接受其他同学的质疑与老师的点拨,在和谐、自由的讨论中得到问题的结论。这一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体验成功,感受集体力量,感受到自己被尊重,从而提高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有助于增进团体合作的信心和兴趣,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开发。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引发求知欲。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能只靠教师的说教,而应该在课堂上着手创设疑难情境,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觉得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唤起心理效应,从而激发兴趣。教学要与生活实践紧密相结合,才能使学生感到处处有数学,才能调动主动参与性。有助于巩固知识,学以至用,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3、教师的变化。《科学》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知识结构不断完善,面对新的挑战,教师要与学生共同进步,在教给学生知识之前,自己要精读教材,钻研教参,翻阅大量的参考书,在互联网上查阅相关内容,向其他教师学习。因此,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使自己也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增强了自己求知、探索的动力。
4、对教师学生的评价变化了。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对教师学生的评价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对学生进行观察与面谈的评价,实践活动的评价,学生动手能力的评价,书面测试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等等,充分体现了《科学》的实质。
新课标!你为大家开拓一片广阔的天地,让大家有了驰骋纵横的战场,也把大家带进布满智力陷阱的沼潭,让我们用反思的力量,插上智慧的翅膀,飞出沼潭,翱翔在湛蓝的天上。
2004/10/28